■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河北省赤城县因山得名,距离首都北京直线距离110公里,地处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县境群山环绕,沟壑纵横,耕地较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一度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精准识别“回头看”时,贫困发生率28.2%。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赤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集消费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扶贫之路。
今年2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赤城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赤城如何摆脱贫困?又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走向致富之路的?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这座山城,感受这里的新气象和新变化,探寻它实现嬗变的历程。
消费扶贫“快车”通向全国
“双11”这天,在赤城举办的“双十一直播”活动中,有6.2万余人观看,现场销售赤城特色产品金额达22万多元。
在此之前的10月15日,在北京海淀区融媒体中心,一场由赤城县两位副县长(北京海淀区挂职赤城县委常委副县长赵可和经济日报社挂职赤城县副县长尚红伟)参加的直播活动,更是吸引了超过610万名网友围观,琳琅满目的赤城特色农产品受到热捧。
自今年6月18日开启县长直播带货活动以来,在赤城县的产品加工厂、电商中心、田间、民宿……到处都能看到直播队员的身影。
马营乡架豆丰收,村民正在将采摘的架豆装筐准备出售
消费扶贫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一头连着农村的贫困户,一头牵动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对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户持续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赤城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寒凉,适宜各种杂豆类杂粮种植,所产杂粮品质优良,营养价值极高。
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多年来,由于受到交通等多种因素制约,这里的农副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业尚处在初创时期,规模小、布局散、配套差、见效慢的痛点一直困扰着产业发展。
2019年初,国务院提出要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消费扶贫作用,让当地优质农产品畅通无阻的从生产端走向消费端?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赤城县山地农副产品产业持续发展?成了摆在赤城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赤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2019年成立了电商和消费扶贫专班,并安排尚红伟负责这项工作。
在支持电商方面,赤城县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基础上,总投资1500万元,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253个村级电商服务站。
赤城县在探索和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工作过程中,创新建立了“消费扶贫公司+消费扶贫基金+六大支撑体系(品牌建设、采购定价、销售推广、物流体系、技术支撑、质量保障)”,利用东西部协作基金积极对接,与海淀区加强协作,通过商场超市直销、龙头企业带销、帮扶单位助销、电商平台营销等方式,推动赤城县农产品逐步走进了京津冀市场,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147元。
消费扶贫离不开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质农产品。赤城县具有杂粮产业的发展优势,通过电商拓宽消费扶贫路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让农产品更快地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餐桌。
“连接消费扶贫,还有两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工企业和市场渠道。”尚红伟说,为了推动消费扶贫工作进展,赤城县由政府出面,多次与县主要农业合作社、涉农加工企业及销售商沟通,走访调研,确定多方合作方案。
这种凝聚了多方力量的合作模式,为整体上推动赤城消费扶贫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胡金瑞是云州乡清泉堡村村民,多年来一直单身,靠种植2亩燕麦维持简单生活。去年,他搭上消费扶贫快车道,带头种植11亩燕麦,通过电商和消费扶贫活动,销售纯收入6600元。今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1亩,收入增加了两倍。还翻新了房子,娶上了老婆。
“现在的生活太好了。我还计划明年开始,再承包100亩地种燕麦。”胡金瑞开心地说。
通过实施电商和消费扶贫活动,赤城优质农产品声誉日旺、销量递增,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随着消费扶贫工作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让赤城农副产品走得更远,走向全国大江南北?
“这就需要延伸消费半径,让赤城县农副产品融入全国大市场。”尚红伟介绍,赤城县开始策划“千城万店”项目活动,由此,赤城的消费扶贫升级到2.0版。
8月17日,赤城县“千城万店”消费扶贫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当天,现场签约采购协议13份,其中预包装农副产品协议就达金额1600万元。
“千城万店”项目是由赤城政府部门监管引导,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由赤城县绿色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赤城县当地企业联合山东、山西、北京、南京、柳州等省市企业共同发起,让更多的社会民营商户参与到赤城县消费扶贫中来。
“千城万店”的渠道经销商与合作企业通过经销赤城农副产品的授权,便可在店内设置专区、货架等形式集中展示和销售赤城产品,让全国消费者通过一个个展示窗口认识并了解赤城县。
“千城万店”活动不仅拓宽了销售半径,更促进赤城县农副产业的绿色化精细化转型,打造赤城绿色产品品牌,产品品质、认知度和美誉度均得到提升,吸引了更多经销商来赤城考察,洽谈合作。
“千城万店”品牌渐入“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系统,成为促进消费扶贫的一大推动力,向融入国内市场大循环迈出一大步。
10月26日, “千城万店” 多家合作企业的直播团队,浩浩荡荡抵达赤城,开启消费扶贫的大型直播序幕。
通过遍布全国的“千城万店”,不仅让赤城特色产品“走出去”,也把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请进来”,了解到赤城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文化,有效带动起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赤城这个地方山水美,人也特别淳朴,农副产品质量也很好,我们会组团来赤城采购更多的产品。”一位渠道商如是说。
如今,“千城万店”已经成为赤城县消费扶贫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截至目前,“千城万店”项目已完成228家签约合作店布设,玉米碎销售达17.5吨,酸菜销售6.6万包,其销量是往年的4倍多。实现销售额328万多元。
小木耳化身“摇钱树”
赵安军是赤城县样田乡双山寨村村民、共产党员,当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全面吹响,他决定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
“自己富那不叫富,让全村人腰包鼓起来那才叫真正富。”赵安军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木耳种植项目前景好、收益高,很有可能成为带动全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他立即到黑龙江省多地考察,并邀请专家来自己的村里实地勘查。在得到专家的认可后,他积极筹措资金、流转土地、建造大棚、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开始初步实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摸索,赵安军的木耳种植逐步形成规模。2017年,他成立了赤城县双耐农业专业合作社。
不久,县乡两级政府将赵安军选定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并安排其参加木耳种植技术的相关培训,科技特派员多次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木耳种植的技术难题。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赵安军的木耳产量大幅提升、收益逐年增加。
今年1月,赵安军又成立了赤城县灵华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进一步提质扩模。
目前,公司可安排培育试验品种10万棒,规模种植40万棒,年生产木耳3万公斤,年纯收益预计可达200万元。平均安排100余人打工就业,其中,惠及贫困人口30余人,平均每人年增收5000元左右。共流转土地12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36亩,12户贫困户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
在赵安军的带领下,双山寨村从老人到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套科技致富的理念,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赵安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奉献精神,成为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未来,我还想再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几个食用菌品种,让更多的农户加入进来。”谈及公司今后的发展,赵安军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赤城县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发展像赵安军一样的致富带头人式贫困村书记265人。依靠这些致富带头人,赤城众贫困村全部脱贫,走上小康路。
用爱心绘制“温馨家园”
近年来,赤城县围绕“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乡有示范园区、县有特色经济”目标,发展长效脱贫产业,强力实施各项扶贫模式,带动和辐射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并增收致富。
记者来到位于赤城镇兴仁堡村的斌赋食品生产有限公司,浓郁的豆香味扑鼻而来。这是一家生产豆制品、意大利面及各种方便食品的企业。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这些员工中,大部分都是残疾人。在残疾人员工中,又有90%以上来自贫困户。”公司董事长张海忠告诉记者。
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自食其力之路,企业招录的残疾人员工从2015年创办之初的13人,增加到目前的72人。
“现在不光是赤城县的,还有外县的残疾人也来到我们企业工作,我的目标是招收残疾人员工不少于100人,能多安置就多安置。”张海忠说。
“我们之前很难挣钱养活自己,有些还得专人照顾。来到这里工作后,不但挣了工资,还能享受各种福利,比如吃住免费,上保险、安排体检,还有班车接送,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一名员工跟记者攀谈。
2019年初,公司利用赤城县信用联社提供的240万元、赤城村镇银行提供的14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加上自筹资金等共1300万元扩建厂区规模,新建了一个占地面积5000多平米的厂房。
同年9月,新车间和新生产线交付使用,40台机器同时启用,新研发的荞麦、藜麦、黑豆等制品大批生产上市。企业产能由每天2吨提高到每天10吨以上。
“来自国际上的订单很多,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除了在国内市场销售,还远销美国、德国、瑞典等欧美市场。”张海忠说。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张海忠的爱心企业还带来了更具影响力的社会效益,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以及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2019年4月,为带动和解决更多贫困人口就业,也确保原料品质,张海忠在马营镇建起了1200亩的原料生产基地,雇用贫困户种植荞麦、藜麦等原料。截至目前,企业的发展共带动了周边346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同时,企业还安排32户贫困残疾人进行规模种植藜麦、黄豆和荞麦,由公司负责免费提供种子,收成后高价回收产品,帮扶残疾人自食其力实现脱贫增收。
为更好地改善残疾人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公司在新厂区新建了15间宿舍,每间宿舍都设置了无障碍通道,配备了洗手池,还配套新建了宽敞明亮的餐厅,以及各种娱乐活动设施,并新建了残疾人专用的高标准卫生间。
2019年,在中国残联的支持下,该企业打造了真正的“残疾人温馨家园”,企业也因此荣获“河北省爱心企业”荣誉称号。
小额信贷“走”到农户身边
记者一行驱车从赤城县城出发,经过蜿蜒盘旋的山路,来到距离县城80公里的三道川乡三道川村,见到了种养殖户赵新彬。
52岁瘦而干练的赵新彬,正从车上卸载刚买回来的羊饲料。旁边的三轮车上,是一只正要被拉走卖掉的大羊。他家的院子里、院墙外都堆放着黄灿灿的玉米垛。
见到有人靠近,正在吃草的群羊 “咩咩咩”地叫起来。赵新彬告诉记者,除了养羊,他家还种了40多亩玉米,收获的玉米基本都是用来喂羊的。
“我是从2015开始养羊,刚开始不太懂养殖技术,有一天夜里冻死几十只。后来慢慢摸索,这几年就好多了,现在有130只绵羊和50多只山羊。”赵新彬说。
“有了政府的支持,我在中和农信贷款已经有连续3年了。2018年第一次贷了3万元用于购买饲料,2019年贷了5万元用于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到期后又续期了一年。”
赵新彬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现有的羊中有80多只大母羊,每只母羊一年可生产2次,每次可生产小羊羔1-3只。这样一年能卖大约200只小羊羔,每只小羊羔能卖800多元钱。
正是在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资金支持下,赵新彬的种养殖事业如火如荼发展起来,家里的经济收入也大大提升,还在县城买了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我还打算把羊舍翻新一下,明年再多种几十亩玉米。”对于未来的生活,赵新彬有着美好的憧憬,“不过,这还需要他们的资金支持。”
“当然没问题,我们全力支持。”中和农信赤城分公司主任宗志明当场表示。
通过小额信贷资金的帮扶,赵新彬等众多赤城百姓走向幸福生活。
数据显示,中和农信在赤城县已累计实现放款12290笔,金额1.83亿元。其中,今年共发放小额贷款1005笔,金额2100万元。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农村小微金融服务机构的中和农信公司,自1996年成立至今,以“打通农村金融最后100米”为使命,致力为那些不能充分享受传统金融服务的县域内中低收入群体,量身定制以小额信贷为主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产品,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实现美好生活。
如今,依托多年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经验和基础,中和农信的金融服务产品从单一的小额信贷,逐步发展为以小额信贷为主,小额保险和农业服务为辅的多维度产品及服务。比如,根据县域农户的实际需求,协助他们选择小额、便捷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意外、医疗等方面的保险需求,缓解广大百姓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
截至目前,中和农信在全国小额信贷业务累计放款405.9万笔,金额691.5亿元,超过600万农户从中受益。已协助广大农村中低收入家庭获得了180万份保险保障,5121名农户获得保险赔付近4542万元。
“下一步,公司准备开展多方位的农业技术服务,也包括为农户提供化肥等服务。”中和农信赤城分公司主任宗志明告诉记者。
赤城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凡成就。站在新的起点上,下一步该如何走?
县委书记郭新耀在接受采访时说:“赤城县将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首都两区’功能定位,明确‘首都生态屏障示范带、环京协同发展示范县、国家旅居康养度假区’的战略定位,扎实做好转型、承接、生态三篇文章,着力建设北京北蔬菜园、后花园、科技园,坚定走好‘绿色发展、生态强县、换道超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