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晨
【农村金融时报】
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冲击之后,世人对“黑天鹅”有了全新的认知,它的可怕,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巨大灾害的可能性,而普通人根本无法预见潜在灾害的严重性。
当经济在面临一场突如其来而又有巨大杀伤力的冲击时,该如何应对,这考验的其实是它的韧性。经历灾难的经济会以什么方式重启?政府该采用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市场又会涌现出什么新物种?……这些问题也是后疫情时代经济研究最核心的问题。
英国央行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戴维斯的新书《极端经济:韧性、复苏与未来》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回答了后疫情时代的大问题,而且他回答问题的视角和他给出的答案同样让人耳目一新。
戴维斯在书中用了许多篇幅去描述经济的韧性。
什么是经济的韧性?韧性就是抗打击能力,是经济能够从外部冲击中迅速恢复的能力,也是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和劳动者———能够迅速重新组织、恢复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在作者看来,这种适应力与创新源自社会本身的组织能力。社区需要有非正规的社交网络,甚至是非正规的财务网络,民间发展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多样化、多层次、非正规的社会网络是经济拥有韧性的基础。
作者还认为,知识和新思想比财富的积累更重要。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大转型的当下,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奠定了创新韧性的基础。比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摊子,却能在十几年内就实现经济腾飞。这其中,把国内在二战之前培养的人才派上用场也是重要的推手。这为新一代的“后浪”扫除前人的束缚和负担,可以让他们更开放、更迅速地拥抱未来。这种拥抱新思想的开放,也是危机的“副产品”。
同时,经济的恢复需要为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创新营造出宽松的环境。只有一个有生机的市场才能真正推动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因为只有它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多样化的需求,而这样有生机的市场一定会自发涌现出来。
另外,“黑天鹅”的冲击必然带来巨大的转型,而转型需要额外的呵护,转型期的表现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恰恰也是全球经济经历的一个大转型期,原先熟悉的世界发生了改变,原先稳定的增长环境也发生了巨变。在有效疫苗被研制出来之前,大家都需要适应与病毒共存的全新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应对政策的着眼点都放在为企业和个人纾困上。“黑天鹅”冲击让外部压力激发出更多的活力,关键是要让个人与企业能顺利度过转型期。
不可避免的是,转型期提供了优胜劣汰的压力测试,为各种社会实践搭建了舞台,很多被增长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加速暴露,曾经在大潮中“裸泳”的僵尸企业被加速淘汰,大量新模式和新物种不断涌现出来。从这一视角去审视后危机时代经济的韧性,落脚点应该是管理变革的新陈代谢。这既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的一次考验,淘汰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也为新的企业管理者扫除障碍,让他们能更快有所建树。这才是危机之后真正的否极泰来。
作者为《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