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从深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在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向资源地和中西部等地转移的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在实践中,银行业也一直在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基金正成为重要推手
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调增政策性银行全年贷款计划,设立制造业、外贸企业纾困基金,引导政策性银行利用发债筹资成本低等优势,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精准支持小微企业。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室主任尹正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都是体现国家战略和意志的金融机构,但他们并不是财政部门,而是金融机构。因此,他们的行为和规范需要符合金融逻辑和商业规律,其目的和意图则是体现国家战略意图。
他认为,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因为享受国家信用,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比商业银行更有能力提供低成本、大规模和中长期的批发性信贷资金。同时,由于综合化经营能力建设,也让他们可以用更多的途径和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设立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就是可行方式之一。
他同时认为,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大力发展新基建、支持新兴战略产业、支持城镇化建设、扶持中小微企业以及支持复工复产等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优势。
今年5月,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成功落户顺义后沙峪金融商务区,为首都产业金融中心发展再添新的金融血脉。
据记者了解,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实力雄厚,总规模501亿元,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向,主要投向电力装备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该支基金落户首都产业金融中心,也为北京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金融活力。
今年以来,国开行将制造业作为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强与相关部委协调配合,设立2500亿元制造业专项贷款,制订500亿元制造业纾困流动资金贷款发放计划,为产业链骨干企业、供应链重点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国开行表示,目前还探索推动“制造业资金合作计划”,通过银政企三方合作,以批量开发和合作金融方式支持制造业发展,既缓释地方担保压力,又满足银行风险管理需要,促进制造业企业抱团发展。
记者从国开行了解到,截至6月末,国开行今年已发放制造业贷款2777亿元,同比增长45%,贷款余额8648亿元。
服务制造业转移和升级改造
今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完善规划、用地、用海、能耗等政策,推进制造业重大内外资项目尽快落地投产,鼓励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更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外资。
制造业产业在向资源地和中西部等地转移的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在实践中,银行业也一直在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向资源地和中西部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厂房、设备、人员的搬迁,而是在转移的过程中,要实现产能转化、技术改造、环保升级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步骤。
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肖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才、资本都处于劣势。要承接重大的制造业项目,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对此,银行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可以结合各个项目的特点推出有针对性、差异化的金融产品,设立专项贷,提供专业化服务等。
由于产业转移是长期过程,在贷款时间的设置上应当具有一定灵活性。可以适度加大对中长期项目的投放力度,聚焦新基建发展。
以乌鲁木齐银行为例,近年来,该行坚持把支持制造业发展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
截至6月末,该行累计支持制造业企业454户,投放信贷资金余额101.99亿元,其中投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38亿元。
支持新疆莱沃科技、中泰化学、金昇纺织、正威集团等一批现代化制造业企业发展,有效提升制造业建设集约化程度、资本密集程度和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乌鲁木齐银行“深耕乌鲁木齐市场、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区域定位,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行业等高端先进制造业,在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加强政策研究,提高行业信贷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和贷款可获得率,并落实“客户经理区域负责制”,压实对口服务和营销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