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燕华
【农村金融时报】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安全与财产安全的联系日趋紧密。近年来爆出的一些银行员工非法倒卖客户信息、违规查询客户账户信息的案件,已引发多方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值得银行机构深思。
长期以来,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因此一些银行机构对于客户信息的保护,往往是在出现客户信息泄露造成损失,或媒体曝光引发公众舆论和信任危机时,才被动地进行。
作为银行机构,在日常金融交易业务中,每天都会收集到大量的客户信息。这些信息都涉及个人的隐私,一旦泄露将会埋下诸多隐患。因为互联网在加快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加剧了客户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风险,而目前银行机构还存在客户信息管理责任不明确,保护方法和工具不完善等问题,面临的客户信息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为切实管控客户信息泄露风险,银行机构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建立客户信息管理机制。在界定信息分类及相应风险等级的基础上,银行机构应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制定相应的客户信息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各自职责。同时还要强化对重要岗位和环节的风险管控。一旦出现客户信息泄露事件,要追根溯源,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是增强员工依法合规意识。部分银行机构工作人员对客户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的误区,个别人员甚至存在基于个人目的查询使用客户信息的行为。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符合相关规定中“使用客户信息必须符合收集目的”这一原则,将会给银行机构带来诉讼风险。因此,银行机构必须要加强对客户信息保护的宣传力度,准确把握监管机构要求,切实增强干部员工的依法合规意识。
作者单位:宁波镇海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