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肖瑛 通讯员 易昕 余砥安
【农村金融时报】
在罗霄山脉中麓的“湘东粮仓”攸县,乡村振兴的号角催人奋进。
近年来,湖南攸县农商银行与客户一起谋发展。
截至8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136.12亿元,较年初净增11.73亿元,增幅为9.43%;各项贷款余额71.21亿元,较年初净增7.89亿元,增幅为12.46%。存款市场份额上升到40.37%,贷款市场份额上升到40.45%。
下沉服务 解决金融需求
2018年,攸县农商银行在全县297个村评选信用村,网金村和大联村的农户贷款不良率分别为2.1%、1.51%,不符合评定条件。
眼看与信用村授牌失之交臂,两个村的“村民行长”和攸县农商银行的“信贷村官”都很焦急,他们紧急动员,与村民们商讨办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不良贷款快速清零。
当年底,两个村均达到评定条件,成功获得信用村授牌。在这一过程中,“村民行长”和“信贷村官”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记者了解,“村民行长”是攸县农商银行根据相关制度规定,由村支两委推荐,选取具有一定金融知识的农商银行老客户担任。“信贷村官”则从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和委派会计中产生。
2018年,网金村油茶苗长势喜人,种植大户易国娥却高兴不起来,因价格持续低迷,收购商不敢、不愿收,油茶苗卖不出,即将到期的贷款还不上。
作为网金村的“信贷村官”,攸县农商银行槚山支行客户经理邓国平得知情况后,利用他的朋友圈,找到了愿意收购油茶苗的客商,收购了易国娥手中的油茶苗。易国娥如期还上了贷款。
这样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信贷村官”下沉营销服务、走访问需求,在“村民行长”的帮助下,解决信息不对称、贷款渠道不畅等问题,架起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连心桥”。
该行利用大数据APP,建立“信贷村官”现场办公照相打卡制度,树立“心往农户想、人往村里走”的营销服务意识。“村民行长”则肩负起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知识的普及宣传,以及辖内农户信息采集、信用等级评定,解决农户金融需求的任务。
该行对协助开展金融业务并取得成效的“村民行长”,给予劳动计价,调动他们的服务热情。
“经过培育管理,我行共发展110名‘信贷村官’、297名‘村民行长’,带来了存款6730万元、贷款8560万元,扶贫贷款保持0不良率的成绩。”攸县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平介绍说。
发展特色客群“助攻手”
以前打工老乡带,而今创业“老乡贷”。这一说法起源于2015年攸县农商银行推出的“老乡贷”信贷产品。这在当年仅是一款担保贷款,如今已有信用、保证、抵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备受全国各地“攸县老乡”青睐。
据不完全统计,攸县每年有26万余人外出经商、务工,每年在异地赚回的劳务收入超过20亿元,约占全县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半。
为此,攸县农商银行在站稳县域的同时,提出“走出去”战略,突破地域限制,以客户为中心,客户走向哪里,农商银行的服务就跟到哪里。
“由于外出经商创业人员受户籍限制等客观条件影响,获取信贷资金的渠道比较狭窄,我们及时为这部分客群送去信贷支持。”该行行长李涛告诉记者。
该行的信用贷款最高达30万元,保证担保贷款最高100万元,抵押贷款最高不超过总行审批额度。贷款执行统一利率7.2%,期限最长可达三年。
该行与各地攸县商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商会秘书长作为业务对接人,让老乡们感受到了农商银行“客户至尊”的经营理念和细致周到的贴心服务。
截至今年8月末,该行对合作商会共计授信71亿元,发放“老乡贷”1493户,累计发放贷款21.61亿元,不良率为0。“老乡贷”整体呈现小额、分散的特点,50万元以内额度的贷款占该产品投放总量的55.84%。
今年,攸县农商银行推出了另一款产品“攸女贷”,撑起了当地妇女创业半边天。
成滟珊在攸县望云广场经营服装店,因秋冬换季进货缺少资金而发愁。攸县农商银行联星支行客户经理谢琼在“百日万户”活动中走进了她店里。
“攸县农商银行还有给女同胞定做的贷款,利率低、办理快,以前可从不敢想。”成滟珊拿到20万元贷款后表示。
据了解,“攸女贷”是该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关于创新推广“湘女贷”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的通知》要求,结合攸县妇女群体特点推出的一款特色贷款产品。该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元,其中,信用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万元。
攸县农商银行联合攸县妇女联合会共同推广,帮助辖区妇女解决经商创业的资金需求。
不仅如此,目前,攸县农商银行正着手打造面向女性客群的特色支行,该支行员工将全部由女性客户经理组成,专门服务攸县范围内的女性创业客户,预计年底可对外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