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我国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降低环保企业融资成本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李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把绿色金融产品理解为纯市场化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天然带有部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产品背后,应该有部分相应的公共支出,而且这个公共支出不该仅考虑当期,应从绿色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长远规划。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应予以适当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甚至通过发行具有财政属性的金融产品,来推动企业绿色发展观,降低融资成本。
近日,江苏泰兴金燕化学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排污权抵押等组合担保方式,从江苏银行获得综合授信2000万元,用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资金需求。这是江苏银行创新环境权益类融资产品,为环保类企业解决抵质押担保方式不足的难题,让绿色金融产品政策惠及更多企业的有益尝试。
江苏银行在实践中还充分利用财政资金风险分担和低息政策优势,通过加强“环保贷”“节水贷”“绿色创新投资业务”等特色产品的推广,降低企业污染治理成本。
该行的“绿色创新投资业务”资金撬动效果显著,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江苏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建设铅冶炼尾渣深度还原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对冶炼尾渣进行再次提炼,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江苏银行徐州分行通过与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合作开发的“绿色创新投资业务”,按照1:1的资金配比,成功撬动财政低息资金,为企业提供1.1亿元低成本资金支持。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民营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减少了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江苏银行还通过安排绿色信贷专项额度、给予FTP定价优惠、发行绿色金融债等手段,不断加大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力度。上半年,该行累计投放绿色信贷277.3亿元,重点投向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力保障污染防治攻坚战顺利实施。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水平
李全认为,银行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应积极拥抱新科技,尽快实现向金融科技的转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对客户的行为和业务内涵进行充分甄别,实现高效的绿色客户管理;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对业务的绿色属性判断。在环境效益测算方面,银行机构不仅要进行经济效益测算,更要从社会效益多维度、长期均衡发展来测算,推动绿色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日前,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自主研发的绿色金融业务“点绿成金”系统二期项目成功上线。该系统是国内首个由金融机构自主研发的绿色金融IT支持平台,是目前国内金融机构领先的绿色金融专业系统。
据介绍,升级后的“点绿成金”系统包括绿色客户管理、绿色业务识别、环境效益测算、绿色资产管理、赤道原则评审等功能模块,自主研发环境效益测算模型40套,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几十个行业。其中,绿色资产管理模块,对标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债等政策,进行资产集中管理,还首次引入人工智能模型,开发地理信息系统模块,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绿色金融项目识别、客户服务效率和营销精准度。
“点绿成金”系统一期项目于2017年7月上线运行,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业务需求相融合,通过在信用审核、业务属性认定、风险控制、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大提升了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对企业的服务效率,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适应绿色金融业务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要求。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对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要求实现客户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管理、环保违法违规客户名单制管理及预警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审查、绿色金融统计等。兴业银行的“点绿成金”系统,正是为了落实上述要求,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精细化管理。
“‘点绿成金’系统的全面升级,将为兴业银行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商提供强劲科技动力。”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表示。近年来,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和客户数均实现了近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且绿色信贷不良率约为该行平均资产不良率的1/4,保持了较高的资产质量。截至6月末,该行已累计为2.32万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约2.54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