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9月14日 > 总第459期 > B7 > 新闻内容
农信机构应探索新模式 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宏文

【农村金融时报】

农信机构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发展的新机遇。农信机构应不断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促进业务发展。

一是探索“农金+产业兴旺”模式,挖掘本地“三农”资源特色。首先,应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发挥好独立法人决策链短的经营优势,积极找准本地产业与金融创新的结合点,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金融创新多渠道开源引流,将金融活水有效传导至涉农实体。其次,应深耕本土,精准对接。围绕“一镇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产业集群,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定制式、链条式”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各区域、乡镇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板块。此外,应瞄准短板,配套补位。主动与村级组织对接联系,指导帮助村级组织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和管理,研究挖掘新的村级集体经济实施项目,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快金融资源倾斜支持,切实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综合效能。

二是探索“农金+生态宜居”模式,全力服务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发展绿色金融。全力支持“三农”群体探索“旅游+”“生态+”“文化+”的创业致富有效路径,以金融资源倾斜不断引导“三农”产业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转变转型。同时,以积分兑换、消费立减等有效形式引导客户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其次,应打造低碳服务。借助科技力量进一步完善手机(微信)银行、CRS机具等为补充的村级金融服务生态圈。通过信息科技赋能,降低农户金融服务获取门槛,进一步打破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金融服务向“智能化、无纸化、轻型化”转变。此外,应延伸普惠领域。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开展新型抵质押业务,不断将贷款的覆盖范围延伸至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农业废弃物资循环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居环境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方面,多维度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构建运行有效的保障体系。

三是探索“农金+乡风文明”模式,搭建平台汇聚民心。首先,应选树先进典型,推动社会风尚。充分挖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文明家庭、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形象,针对性推出贷款优先、手续便捷、流程简化、利率优惠等惠民政策,引导广大居民农户形成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弘扬倡导爱党爱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次,应做好志愿服务,传播温暖正能量。组建志愿服务队深入(村)居一线,常态化进行移风易俗宣导、文明餐桌(出行)劝导,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慰问活动,举办金融夜校等公益志愿活动,全力打造农金乡风文明志愿品牌。此外,应搭建平台,传递知识书香。联合村级(社区)党组织大力建设百姓书屋,配置农技、农业、政治、文化、历史等各类书籍,免费对外开放,并定期邀请农业技术等专家传经送宝,切实打造家门口的党建宣传阵地、乡村振兴服务站点。

四是探索“农金+治理有效”模式,打造助力振兴新引擎。首先,应实现党建结对共建,助推提升基层组织力。以金融驻村工作为抓手,搭建“银村共建”党建平台,建立健全银村党组织联系沟通机制、问题解决机制、定向帮扶机制,从金融视角为村级项目建设、平台搭建、产业发展提供建议意见,提供金融支持。其次,应实现信用共建,着力培养居民法治思维。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实施利率优惠等倾斜措施,打击各类恶意逃废债等不诚信行为,重点解决好公职人员、原有乡镇(村组织)结欠贷款问题。同时,协调法院、经侦等有关部门,提高诉讼维权结案执行效率,全面推进、践行信用惩戒法治原则。此外,应实践普惠金融,着力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打造阵地,实现定点宣传常态化。依托营业网点和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搭建常态化的宣传模式。做好移动宣传,保障金融知识进万家。结合金融驻村、网格化服务等具体工作,深入村组、农户,积极开展“金融夜校”等主题活动。抓早抓小,普及金融知识,建立校园普惠金融宣传的长效机制,将金融课堂搬进校园。

五是探索“农金+共同富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应实践金融扶贫不落一人。以信贷资金为杠杆,主动落实政府精准扶贫台账,以逐户上门走访、“一对一帮扶”等方式,分类施策,开展灵活多变的信贷扶贫政策。同时,强化精准扶贫工作部门联动机制,了解精准扶贫措施,争取开发精准扶贫贷款新品种。其次,应扶贫助学履行责任。认真落实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推广线上受理,减少办理流程,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同时,以助学贷款为核心做好延伸,通过聘请专业机构指导受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咨询,定向安排受助学生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定向招收符合条件的受助学生入职等措施,真正对贫困学子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此外,应实现资源互利共享。探索与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的模式,通过共享客户资源、服务网络,加快农产品的推广销售,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平台、便利的金融机构要在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实现双方得利、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农信联社理事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