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9月07日 > 总第458期 > A1 > 新闻内容
农业银行 “三箭齐发” 助力西藏脱贫奔康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李建菲

【农村金融时报】

西藏自治区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社会各界持续推进扶贫工作,2019年12月23日,西藏最后1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区),标志着西藏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

多年来,农业银行站在西藏金融扶贫最前沿,坚持增加信贷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渠道“三箭齐发”,为助力西藏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农业银行西藏那曲聂荣县支行服务区域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工作人员每月至少开展4次流动金融服务

加大投放

精准实施金融支持与服务

夏秋之交,本报记者赴西藏调研。在西藏昌都日通藏医药研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日通藏药”)的生产车间里,该公司负责人洛松斯郎介绍了他们与农业银行多年“携手”的体会。

1971年,洛松斯郎的父辈从40平米的小诊所起步,逐步建成了医院、药厂和研发中心。现在日通藏药主营藏药生产、零售及医疗保健等,可生产藏药及制剂370余种,拥有国药准字号15个,成为在西藏及周边藏区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

“日通藏药的发展,离不开农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和细致服务。” 洛松斯郎介绍,2011年,农业银行为该公司发放贷款300万元,用于购买藏药材原料;2017年,发放100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帮助公司实现藏药生产全自动机械化;今年疫情期间,提供贷款200万元,支持公司采购制作防疫药品的藏药材、包装材料等物资。

“农业银行支持企业,企业再回馈社会。”农业银行西藏昌都分行副行长斯郎吉村表示,日通藏药自身发展的同时,发挥了重要的带贫效果。例如,在药材种植基地设立专门的就业岗位,累计带动500余人脱贫致富;通过“免费医疗账本”,为日通乡、柴维乡、如意乡5000余人次提供医疗补助等。

除了支持日通藏药这样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银行的资源和政策,还扶持了众多果拉卓玛这样的个体经营者。

果拉卓玛在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经营的农家乐,在当地小有名气。2010年左右,她第一次从农业银行贷款5万元,用来扩大父母传承下来的加加面店。“那是我们家第一次从银行借钱,心里很忐忑,农业银行工作人员服务很好,手把手地帮忙。”果拉卓玛说。

到2016年,果拉卓玛在农业银行的贷款达到300万元。她用这些钱修建了新的住宿楼,提供餐饮、住宿、文化活动等旅游综合服务。同时,果拉卓玛吸收周边的贫困户来农家乐工作、学手艺,累计带动了三十四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多年来,农业银行持续加大扶贫信贷投入,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带贫企业和致富带头人,深化金融扶贫效果。

据农业银行西藏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末,该分行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74.49亿元,贷款余额144.63亿元;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188.65亿元,贷款余额170.16亿元。今年上半年,累计向63家扶贫企业共发放产业扶贫贷款5.15亿元。

农业银行西藏分行三农对公业务部副总经理张长伟介绍,下一步,该分行将继续加大产业扶贫贷款投放。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介入贫困地区交通、能源、电网、通讯、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对当地脱贫攻坚有带动作用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指导各级行找准当地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精准实施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做好金融扶贫与乡村振兴信贷服务的有效衔接。

创新产品

为农牧民建立“信用身份证”

长期以来,除了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缺少足值有效抵押物和信用数据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金融服务在西藏的推广普及。

为了让西藏农牧民更好地享受金融支持与服务,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将社会诚信建设和自身发展相结合,自1995年起,结合当地社会综合体系建设和诚信意识提高,逐步建成兼具西藏特点和农业银行特色的“钻金银铜”四卡农户信用贷款产品体系,让农牧民获得终身享用的“信用身份证”,借此获得不等额的信用贷款与服务,有效解决农牧民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为进一步拓展“四卡”产品应用场景,自2003年开始,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在当地党政部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逐步构建起县、乡(镇)、村三级信用体系,与农户金融服务有机融合,让更多信用良好的农牧民获得贷款。

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通夏村从2005年开始信用村建设,2018年“挂牌”为农业银行在昌都的第一个“钻石卡”村。记者在村委会看到几十年前的老照片上破旧的村落,对比眼前簇新的房屋、广场、活动中心,不由得感叹,过去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已发展为周边有名的“富裕村”。

“没有农业银行的‘四卡’贷款和服务,村里的发展不可能实现。”通夏村村支部书记加永尼玛向记者展示了村民申请农业银行“四卡”贷款的留存资料,厚厚一叠,详细记录了每个村民申请贷款的用途、金额、照片等信息。

加永尼玛介绍,近5年,农业银行累计为通夏村140多户村民授信“四卡”贷款2000余万元。村民们根据自身信用等级,获得从8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盖房子、跑运输、做生意,对比过去只能“靠天吃饭”,收入普遍翻了五六倍。

除了对村民个人的支持,农业银行贷款支持村集体发展砖瓦厂。砖瓦厂现在每年能盈利120万元,加上其他村集体项目,都能给村民分红增收。

张长伟介绍,截至3月末,农业银行在西藏全区已评定信用县45个,信用(乡)镇580个,信用村5025个,覆盖率分别达到60.81%、85.68%、95.52%。已累计评定“钻石卡”村61个,“金卡村”224个,在信用基础好的(乡)镇逐步推行“钻石卡”镇。

“信用体系建设极大提高了西藏农牧民的信用意识,为提升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质效、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打下基础。现在,农业银行西藏分行的农户贷款覆盖面、户均授信在系统内均名列前茅。”张长伟说。

2019年,响应农总行“推进数字化转型 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战略部署,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基于“钻、金、银、铜”四卡农户信贷产品用信数据,创新升级信贷产品,向线上化、自动化、便捷化转型,进一步稳固金融扶贫成果。

完善渠道

构建“五位一体”服务模式

“一想到需要贷款,需要金融服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农业银行”“服务好”“效率高”,这些是记者在调研中听到当地农牧民对农业银行评价最多的话。

西藏幅员辽阔,自然条件艰苦,推广金融服务的难度大、成本高。农业银行在西藏深耕多年,资源大量倾斜、人员充分保障、渠道深度下沉、服务广泛覆盖,构建起“五位一体”(物理网点+自助设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三农金融服务点+流动金融服务)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积累了深厚的客户基础。

目前,西藏全区共有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658个网点、7100名从业人员。这其中,农业银行西藏分行设有机构522个,员工5000余人。而且,其中485个机构、3787名员工位于县及县以下,58个网点设在边境线,441个网点位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在全区铺设超级柜台737台、现金类自助设备1109台,覆盖了80%以上的乡镇;三农金融服务点5416个,覆盖全部乡镇和94.98%的行政村。

在一些偏远、高海拔、条件艰苦的地区,为了让农牧民“少跑路”,农业银行创新推出“3+2+N”流动金融服务模式,工作人员每周3天时间坐班,其他时间走村入户,开展流动服务。同时,投放8台流动金融服务车、100台智能便携终端用于流动服务,保障金融服务覆盖乡镇农牧民的日常需求。

这些数据的实现并不容易。在农业银行昌都市八宿县夏雅营业所工作的嘎玛土邓多吉对此深有体会。

夏雅营业所所处地区海拔4300米,气候高寒,每年9月就开始下雪。营业所现有4名工作人员,需要服务周边2个乡、18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的1万余名农牧民,金融服务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

去年11月底,郭庆乡岗塔村六十岁的大爷扎西需要激活社保卡。正常情况下,在银行网点完成这样的业务只需要十几分钟。“但是考虑到大爷腿脚不便,我们决定带着设备上门服务。当时我刚到这边,路不熟,下班后6点多出发,几经周折才到,等完成工作回来已经11点多了。”嘎玛土邓多吉回忆。

和嘎玛土邓多吉一样不辞辛劳,为西藏发展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在农业银行西藏分行还有很多。“我们站在‘世界之巅’履行着作为农行人的使命,我们骄傲。”嘎玛土邓多吉说。

近年来,农总行力推数字化转型,为西藏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带来更便捷、更丰富的金融服务产品和场景,为当地巩固金融扶贫成果提供了新支撑。

张长伟介绍,农业银行“掌上银行村”建设正在加快对西藏农牧区的延伸覆盖,今年全区新增掌上银行村473个,总量已达到525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9.82%。农业银行掌上银行APP专门开设了藏文专区,业务功能逐步完善。如今,使用农业银行智能掌银,成为当地农牧民的金融消费新时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