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韦秋莹 通讯员 范玉萍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广西荔浦农商银行找准“产业扶贫”支点,充分运用扶贫小额信贷,支持沙糖桔、荔浦芋、马蹄、高山生姜、深山仿野生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发展。
截至6月末,该行已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1.26亿元,惠及2256户贫困户,发放了全市100%的扶贫小额贷款,为荔浦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农商力量”。
小小柑橘成为“脱贫金果”
荔浦市是沙糖桔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面积约40万亩,修仁镇拥有“广西砂糖桔之乡”称号,修仁镇柘村成功创建了“桔子红了-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砂糖桔核心示范区”。近年来,荔浦市沙糖桔产业呈“滚雪球”式发展,成为全市产业扶贫助民致富的“甜蜜事业”。
家住新坪镇安民村炭山屯的伍石望,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想发展果树种植但苦于没有资金支持。2016年,伍石望在了解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后,向荔浦农商银行提出贷款申请。该行实地走访了解了伍石望的具体情况,按照“应贷尽贷”的原则,为他办理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依靠这笔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伍石望种植了砂糖橘和夏橙,顺利摘掉贫困帽子。
如今,伍石望的柑橘种植规模已达50亩,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还被桂林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2018-2019年度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神奇芋头”促进农户增收
以前,我就是在家里喂点鸡鸭,后来看到别人种植芋头收入不错,就向荔浦农商银行申请了2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种了约3亩荔浦芋。”家住荔浦市青山镇的张安林说,“多亏了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让我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荔浦芋又称“槟榔芋”,被誉为“芋中极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目前,荔浦全市芋头种植面积约7万亩,年产量约21万吨。
通过荔浦农商银行提供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张安林现在成为芋头种植的行家里手,并于2019年成功脱贫。今年,他计划再向荔浦农商银行申请4万元扶贫小额信贷,用于扩大荔浦芋的种植面积。
“地下雪莲”承载致富梦想
“今年行情不错,家里的6亩马蹄,产量约3.5万斤,我赚了差不多4万元,打算把我家的房子重建一下。”双江镇江埠村江埠屯农户韦现仕对记者说道。
马蹄是荔浦市传统经济作物,因其质地脆嫩、味甜多汁、鲜食渣少被誉为“地下雪莲”。2010年,农业部批准对“荔浦马蹄”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在荔浦农商银行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支持下,韦现仕的马蹄种植面积扩展到6亩,成功实现脱贫。今年,韦现仕打算继续种植马蹄,改善家庭生活质量,逐渐实现致富奔小康。
荔浦农商银行提供的资金支持,为马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如今,双江镇马蹄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村民纷纷通过马蹄种植摘掉了“穷帽子”。
高山生姜铺就“绿色银行”
生姜种植是龙怀乡农业结构调整中有规模、有特色的增收项目,龙怀乡土壤含丰富的有机质,适合生姜生长。
“连片的‘姜山’,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是我们勤劳致富的依靠。”家住东坪村东岸屯的温利贤说。他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仅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想通过种植生姜增加收入,但手头缺少资金。荔浦农商银行得知后,将额度5万元、期限3年的扶贫小额贷款送到了温利贤家里。“多亏了扶贫小额信贷,让我摆脱了贫穷,收入持续增加,去年还建了新房子。”温利贤感激地说。
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今年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面临更大挑战。为此,荔浦农商银行党委按照自治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专题会议对扶贫小额信贷提出的实现“保六争百”目标,提前谋划科学部署。同时,各党支部成立金融扶贫小分队,深入贫困户家中,梳理排查阻碍金融扶贫的问题和症结,全力做好全年扶贫小额信贷的新增和到期清收处置工作。此外,该行充分发挥党建对精准扶贫的引领作用,通过“金融+产业”模式,围绕贫困地区需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强金融创新,为脱贫攻坚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