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8月10日 > 总第454期 > A8 > 新闻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乡村生态”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赵泽轩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许多地方相继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出现了公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全域旅游等令人欣慰的新景象。但也有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出现了一味地模仿城市,把美丽乡村建设等同城镇建设,把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宽阔的柏油大道,碧草如茵的绿地也被浇上水泥建成了休闲广场,一排排新建的农民住宅楼让人看不到乡村气息……这种千篇一律的“城镇化”不仅使美丽乡村建设丧失了特色,而且还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平衡”。

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先行。这个规划,不仅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格局,而且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生态建设相结合,应鼓励依山傍水、依山就势地建设农民新居。同时,要按不同特色为农民规划设计各种户型住宅,既避免住宅本身的雷同、毫无章法地乱建,又要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人、畜的垃圾及庄稼秸秆应通过“绿色转换”“能源再生利用”等科学处理手段,既能让人看不到、闻不着,又能变成宝贵的有机肥料和能源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其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升级阶段,它的核心在于解决乡村发展理念、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空间布局、乡村人居环境、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文化传承以及实施路径等问题。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变农村资源利用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居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保护和传承文化,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新技能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如何让“民生工程”得民心,关键还在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对路。

首先,要因势利导,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导向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并进的新模式,力争在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确保农民在政府指导下建设,在农村城镇化中推进。

其次,要因地制宜,突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逐步推进的建设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诠释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生产与生态、发展与保护等重大关系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强的当下,农村能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的农产品,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需要多措施促进农村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在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建设。

最后,要审时度势,按照节约土地、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一个集生态和谐、田园风光、能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林牧渔复合型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生态农业、物质循环利用型生态农业、庭园型生态农业,提高群众对生态农业知晓度。做到人人知道生态农业,个个重视生态农业,进而提高大家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要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为抓手,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和特色风貌,通过古朴的街道、古色古香的民房、街边小巷的乡愁、沿街店铺里乡音,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特色民宿、休闲胜地和健康氧吧,形成“春可踏青赏花、夏可漂流避暑、秋可游园品果、冬可滑雪健身”的全时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全域旅游和全业旅游新愿景。

美丽乡村当“引擎”,乡村振兴有“钱景”。美丽乡村建设,是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树立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尊重美丽乡村建设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生态,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命运共同体,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钱景”,成为产城融合、三产汇合、城乡结合强引擎。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