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显示,截至7月2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3871.7万吨,同比减少695万吨。
相较往年同期,今年6大主产区粮食收购数量同比下降,出现了进度“偏慢”、入库“偏少”的情况。
同时,小麦市场比较活跃,小麦加工比较集中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多数企业的收购价格都有小幅上涨的现象,涨幅大约在每斤0.5-1分区间。
7月27日,新乡思丰面业所收购小麦价格每斤上涨0.5分,涨至1.15元/斤;其中优质小麦新麦26、02-1等优质品种小麦价格略高,执行1.27元/斤;山东发达集团西区普通小麦上涨1分,收购价1.2元/斤;赵县五得利面粉厂上涨5厘,新小麦收购价为每斤1.21元。
同时,近日部分企业上调收购价格,对后市预期较高。比如,8月1日起,五得利集团各分公司收购模式由自收模式转向定额奖励模式,对完成定额的订单每斤奖励1分。
有专家认为,这主要是年初以来,受疫情影响,农户储粮意愿增强,市场收购量回落等原因造成的。加之6月中旬以来,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为夏粮收储增加困难。目前,河北、山东、河南等部分地区农户由于看涨后市,出现惜售现象,不少农户和售粮主体把粮食留在“手里”的意愿增强。
农发行安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河南为例,今年夏粮收购形势较为复杂。按照往年惯例,受新麦上市影响,陈麦价格一般会出现下跌。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出现反季节抢粮、抢面、抢米的现象,导致小麦价格保持高位直至新小麦上市。由于价格高,今年新小麦上市后农民持续保持惜售的心理,多数地区收购点收购量仅是往年的一半,小麦价格仍然保持趋强态势。这也导致了很多地区最低收购价预案暂未启动。同时,受地方面粉厂扩产影响,市场化收购多方主体博弃,小麦价格保持坚挺,小麦行情错综复杂。
针对不少农户自身储粮意愿增强的现象,业内专家分析,对广大小农户来说,由于受储存条件限制,潮湿天气使得小麦保管难度增大,不当储存会致使小麦面临变质生虫难题。同时,由于粮食连年丰收,供应充足,库存高企,后市压力不可忽视。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户科学储粮同时,要释放有效信息,防止夏粮收购大起大落,维护粮农利益。
对于后期小麦行情走势,有专家认为,目前小麦托市收购逐渐扩大,对小麦价格会有所影响。目前,6大小麦产区中,安徽、湖北、江苏、河南等4省已启动托市收购。三等小麦托市价为1.12元,各麦区价格均高于托市价格,会为接下来小麦价格上涨增加动力。
当前,部分小麦主产区已针对粮食收购“量降价升”局面采取应对措施。
比如,安徽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理性购销,避免过度惜售、盲目抢购。加强仓容调度和仓储安全检查,保障仓内通风、温控等设备齐全,避免小麦受潮霉变,确保仓储安全;组织粮食仓储、保管、质检等专业人员深入村镇和农户家中,提供储粮技术支持和服务,指导农民搞好庭院储粮、科学防治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