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利平 管建慧
【农村金融时报】
随着农业现代化逐步推进和新型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农商银行应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业务,以适应市场变化。
一是按农业产业链金融理念确定发展战略。农商银行作为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应结合区域特色,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在适当的时机可以跳出传统农村授信业务单户考察、单笔监测的点对点思维模式,站在农业产业链全局高度,根据当地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捆绑上下游小微企业、农户和消费者,探索支持农业产业链升级发展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
二是积极研发结构性融资产品。农业产业链涉及的主体较多,各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也不相同。农商银行应从新的视角审视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供销等各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结合借款人实际,灵活运用信用、保证、抵(质)押等贷款方式,对特殊需求通过信贷产品创新予以满足。由于各地的农业产业链在规模、技术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别和不均衡性,需努力结合当地产业链实际,探索发展适应当地实际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
三是深入探索批量化营销模式。农商银行开拓农村市场的一大难点是客户过于分散,靠零售模式难以满足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例如现阶段正在推进的整村授信批量化信贷营销模式,这种模式是信贷业务上的一种创新同时它能够解决很多“三农”的问题。对于农业产业链的批量化营销来说,它是一种更加专业化更加细分化的授信模式。农业产业链模式本质上是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盈利模式。通过挖掘利用农业产业链成员的内在合作关系,可以借助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管理功能来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个人农贷业务的公司化操作。
四是摸索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新途径。农业产业链金融不是单纯依靠借款主体的信用状况作出授信决策,而是更多地凭借产业链成员间的合作依存关系,考察核心企业信用与产业链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并利用订单、存货的质押权以及连带责任条款等现实抵押担保手段,探索解决抵押担保难问题。由于产业链核心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信用风险,为此,对核心企业的尽职调查极为重要。可以尝试采用契约等多种方式保证产业链各企业的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利,避免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内部控制而降低产业链运转效率;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信息共享,加深信任度,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无缝整合,提高产业链运转效率。
五是实施风险的系统性控制。在开展产业链金融创新时,农商银行可以尝试把整个农业产业链作为一个大的生产单位,采取针对性措施,统筹控制风险。通过引入借款人见物不见钱、货款自动回笼到指定账户的资金封闭运行机制,落实实贷实付要求,防范资金挪用风险;通过引导核心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的方式,锁定市场风险;通过建议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技术指导机制以及鼓励借款人投保农业保险等方式,锁定农业生产风险;通过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和农户间履行订单约定的连带保证责任,控制客户违约风险;通过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前中后台监督机制和IT系统的创新,防范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