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7月06日 > 总第449期 > A2 > 新闻内容
建设高标准农田 需要金融机构强力支持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升农业综合产能、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基础工程,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解决传统农业“凭经验种地、靠天吃饭”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 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意见的出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今年两会提出要稳定粮食产量,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

在一系列政策指引和各方高度关注下,近年来,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各农业大省严把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比如,山东省提出到2022年完成6500万亩以上建设任务后,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将生产全省约80%的粮食,到2025年将力争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安全主动权显著增强。

评估测算显示,目前所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较改造之前,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都有较高提升,粮食亩均产量可提高100公斤以上。特别是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然而,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业总体上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偏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另外,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慢且不稳定,多数民营资本投资有顾虑、积极性不高,主要项目资金缺口大,单纯依靠财政投资土地整治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标准农田大规模的建设需求;部分地方农田建设工作经费不到位,项目管理不到位、项目重建轻管等问题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要有效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或困难,强化资金保障至关重要。除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还应鼓励地方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有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风险集中,也急需保险保障类农业保险机构深度参与其中,与“三农”建设同呼吸共命运。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2017年就表示,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除了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涉农险企都不同程度参与其中。

尽管如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所需资金和保障缺口依然很大,目前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尚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支持作用,提供更大力度、更精准的支持。

当然,也必须看到,金融机构在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做好风险防控,切实防范农田建设管理风险。比如,加强对农田建设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建立项目后期评价机制,建管并重,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