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6月22日 > 总第448期 > A2 > 新闻内容
第二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召开
度危机 开新局 小微经济如何提升发展质效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欧阳梦云 吉亚矫 钱箐旎 张静 李建菲 谢慧 秦悦 马常艳

【农村金融时报】

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和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论坛聚焦“助力小微经济 提升发展质效”这一主题。来自国家部委、银行、智库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防控期间小微企业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以及做好小微金融服务等主题进行交流和研讨,探索疫情冲击下助推小微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和重要举措。会议期间,主办方还联合发布了《中国小微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与会专家认为,探讨疫情冲击下小微经济的发展路径,聚焦促进小微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加大“六稳”和“六保”的工作力度,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系统性发力,给予小微企业全方位的支持。尽管当前小微经济发展遇到了巨大困难,但主要困难不是根本性的,要增强信心,加强预期引导,共克时艰。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郭新双、经济日报社编委兼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孙世芳等出席了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

小微经济是国民经济生力军,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细胞,在稳增长、扩就业、促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量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受到了一定影响

“人民大学是一个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服务小微经济发展、服务改革创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小微企业关乎巨大的就业群体,要抓紧落实落细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据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承担了云南兰坪的专项脱贫攻坚任务。在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小微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和减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高培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小微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但支持企业发展,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能仅仅聚焦于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要针对疫情冲击的特殊因素,从长远角度作出相关制度安排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表示,在关注一般性的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的同时,要把注意力重点放在那些带有普遍性的企业待遇是否同时适用于小微企业。

支持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要立足于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探讨制度安排和稳定的制度支持。当前采取的措施,不能仅仅聚焦于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要针对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从长远角度做出相关制度安排。

“疫情终归要过去,当下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是要防止宏观税费水平在疫情过后出现反弹。”对此,高培勇认为,“当下,在讨论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时候,必须在战时的特殊举措和平时的一般性安排之间,筑起一道隔离墙,防止疫情之下的特殊政策效应外溢。”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 郭新双

银行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地实现“商业拓展”。邮储银行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尝试,探索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金融与非金融交互的生态圈,为小微企业提供非金融服务,扩大服务边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郭新双表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除了解决资金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要看到在经营端“订单减、需求降”的问题、在成本端的“费用多、成本高”等问题。要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系统性发力,给予小微企业全方位的支持。从金融领域来说,需要组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的融资工具,营造“企业活、金融活”的良性循环。

郭新双介绍,疫情发生以来,邮储银行已累计为2万余户小微企业办理了延期还本付息,这一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将进一步延长到明年3月底。今年,邮储银行预计投放普惠小微贷款约7000亿元,支持小微企业预计超过150万户,大约能带动1200万人就业。还通过差异化定价、减免收费等措施,帮助企业减轻融资负担。全面推广“无还本续贷”,确保金融“输血”不断流,为小微企业节省转贷成本。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白津夫

一方面要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另一方面, 应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为其创造投资机会,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又放大金融支持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白津夫建议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支持小微经济:

一是政策驱动形成联动机制,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创造投资机会,降低融资成本,放大金融支持效应。二是数字化赋能精准施贷,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破解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难题,还要重点加大对新业态企业的支持。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

既要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扭转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预期,也要防止企业出现政策依赖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持续增强企业自救意愿,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要更加注重“内力”。

“内力”是指企业无论大中小都要有自救的意愿和动力。“一方面,要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时,更加注重激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对创新创业的良好预期”刘尚希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王信

农村信用社是“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当前一些地方农信社发展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下一步发展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基本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农村信用社是“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是,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一些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疫情的冲击更加剧了不良贷款上升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缺乏足够财力的情况下,为了处置风险,简单化地“并大堆”,搞“拉郎配”,试图借助好的农信社来解决差的农信社的风险。这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王信强调,对于经营比较好的县域农信社,要切实加以保护。特别要关注那些表面上县域法人地位还在、股东结构不变,但实际上人财物都受到严重干预的县域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

疫情救助必须以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为落脚点, 各种救助工具必须全面创新。其中,政策或制度设计必须条款清晰,可执行性强,设计过程中须广泛听取各方观点,努力兼顾各方合理利益诉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目前,各界对于小微经济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策出了很多,也进行了一系列评估,但仍不能彻底摆脱困境。

“疫情救助必须以中小企业的生存为落脚点,各种救助工具必须进行全面的创新。”对于如何创新政策工具,使政策补贴救助产生直达效应,刘元春认为:一是政策或制度设计必须条款清晰,兼顾各方合理利益诉求;二是规定低息或免息贷款的偿还豁免条款,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公司数据分析能力强、客户覆盖面广的特点,提升救助政策的执行效率;四是政策应兼顾纾困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五是大力度的稳岗直接补贴。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 许宪春

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为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大发展,为小微企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外在政策环境和内在创新动力需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清华大学教授、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表示,外在政策环境和内在创新动力需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未来还需要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

许宪春建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加大信息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发挥社会组织、商业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及时获得政策信息和权威解释。还要加快小微企业创新业务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 秦志辉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分析研判推动政策落实,二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融资环境,三是积极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四是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五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稳订单扩市场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表示,针对已出台的政策,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政策落实落地。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分析研判推动政策落实,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融资环境,积极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帮助企业稳订单扩市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 邵智宝

对于疫情期间的各类临时性措施提前制定退出计划,并向社会公布,避免各类主体对政策依赖度过高。要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策和市场的协同作用

邮储银行副行长邵智宝表示,为便于社会各界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课题组在今年2月、3月和5月中旬开展了几次专题调研,全面了解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的现状、困难和诉求。主要发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情况:全面复工复产,产能恢复程度不一;供给修复快于需求修复,多措并举开展自救;政策惠及面显著扩大,资金压力有所缓解;企业家信心减弱等。

邵智宝对小微企业支持政策提出建议:进一步激活市场需求,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区域和行业的小微企业进行定向扶持,进一步打通产业链、销售链,满足小微企业下游订单的需求;收集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政策诉求,动态调整政策着力点和落脚点,发挥好政策和市场的协同效果;提振企业家信心;稳住企业的现金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