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总第445期 > A4 > 新闻内容
———访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
推动生猪智能化养殖 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郑源源 王松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恢复生猪生产。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势头良好,实现今年的生猪生产目标可以预期。

今年两会,来自生猪养殖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带来了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推动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完善非洲猪瘟防控政策等、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及农业设施物权登记和抵押实施细则等多项建议。近日,本报记者就防控非洲猪瘟、促进行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等话题对秦英林进行了专访。

记者:受非洲猪瘟及猪周期影响,生猪价格剧烈波动,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牧原如何有效应对非洲猪瘟及猪价波动?

秦英林:自2018年8月份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持续下滑,造成市场猪肉供应紧张。面对疫情,公司主动应对,加大硬件设施投资提升生物安全等级,研发并推广应用新型“三防猪舍”,具有防病、防臭、防非洲猪瘟功能,可以实现对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

同时,公司还从源头饲料高温灭菌、管链密闭输送、饮水消毒,以及人员、车辆、物资进场管理等,实现了对猪群健康的全方位把控。

此外,公司主动将养猪生产水平从工业化、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组建智能化开发部门,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设备与软件技术,应用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人与猪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提升生产成绩,降低生产成本。

价格变动对任何一家生猪生产者来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控的。我们重点做的就是不断深耕养殖,依靠技术创新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如持续加大装备与科技投入,打造更好的猪群生长环境,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升级养猪模式,降低整体生产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猪肉。

记者: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应从哪方面着手?

秦英林: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今年的生猪供应面临不小的挑战。促进生猪产能稳定健康发展,关键要做好非洲猪瘟防控,智能化养殖和全面升级生物安全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

近两年,牧原股份通过装备升级、智能化应用和严格细致的管理,提升了生物安全等级,不仅扛住了非洲猪瘟检验,而且有效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并不断扩大生猪养殖产能。

作为智能化养猪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一个建议就是鼓励养殖行业加强科技研发,实现智能化养殖。加大对养殖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畜牧企业探索智能化养殖。对于重复、机械、简单的养殖环节,完全可以由智能机器代替,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又有利于疫病防控。

此外,我国传统养殖业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变革期,非洲猪瘟虽重创了我国养猪业,但也促使养猪业在生物安全体系全面的升级。养殖企业由过去对疫苗的依赖,转向全面升级生物安全体系,走向“养大于防,防大于治”的产业良性发展道路,不仅可以防住非洲猪瘟,也大幅减少了其它传统疫病的疫苗以及防病保健药等的使用量,对提升肉品安全大有裨益。生物安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防控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行业整体成本最低的防控手段。

对此我建议,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县级检测中心、饲料原粮烘干设备、车辆洗消中心、无害化处理中心等防控设施,将畜禽专用运输车、疫病防控设备纳入农机装备补贴范围,引导畜禽运输升级,提升区域防控水平,保障生猪产能恢复。同时,建议建立生猪产销区补偿长效机制,促进生猪产能快速恢复。

记者: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牧原集团在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有什么计划?

秦英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计划报告同时提到的内容。牧原集团积极积极发挥“三农”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融入国家脱贫攻坚战,把养猪主业做成扶贫产业。

牧原集团结合河南省内乡县政府探索了“党委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贫困户的发展嵌入牧原集团企业链条,实现持续收益。目前,这一模式已覆盖全国13个省份的53个贫困县,帮扶超过37万贫困人口。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现在的养猪业,通过产业的升级,已经成为一个新产业,不再是传统的小副业。把这个产业做好,能够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能够让更多人才愿意回到农村去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振兴就有了出路。牧原将继续深耕养猪,用科技引领,把养猪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此外,我们将在完善扶贫机制的基础上,把企业的粮食收购、劳务用工、后勤服务等业务交给合作社经营,扶持带动贫困户集体经济实现稳定增收。在此基础上,把扶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做法复制推广到更多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使他们有能力发展扶贫产业,带领脱贫摘帽户致富奔小康,助力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