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5月18日 > 总第443期 > B8 > 新闻内容
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周莉斯

【农村金融时报】

孩子马上三岁,准备秋季送幼儿园,最近因为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我、老公和婆婆起了争执……

我坚持让孩子去私立幼儿园,认为公立的大多以游戏、玩耍为主,学习较少,而六岁之前的教育对孩子智力开发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认为私立幼儿园做的比公立的好一些;老公却说:孩子还小,要以玩为主,不要让孩子的童年有过多压力;婆婆呢,则认为,什么公立私立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离家近,接送方便……

关于上什么样的幼儿园的争执,引发了我对孩子起跑线的思考。自从有了孩子,我就充满了焦虑,希望给予孩子的一切都是力所能及最好的,吃的穿的用的,甚至为了考虑孩子上学还搬了次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起跑线”,希望他以后人生各方面的选择多一些,生活稍微容易些。

忽然想起了去年看过的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中,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塔为让女儿上个好学校,演绎了现代版“孟母三迁”。丈夫拉吉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这段对话,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级。这和中国人理念中的“起跑线”,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最终,因为“空降”陌生环境的不适,引发了拉吉和米塔一家令人啼笑皆非的各种乌龙事件。该影片通过讽刺喜剧的包装提出了对教育的反思,最后借助印度爸爸拉吉的行为给出了指引:人生真正需要的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起跑线,“生而为人最重要的,是做人的真善美。”

如今,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陷入了“功利”和“急进”误区,可能把自己的追求,甚至遗憾强加给孩子寻求补偿,也可能对教育的认知过于片面,一味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了自身对于孩子人格建立的示范作用。

想到这,我突然释怀了,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不重要,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善良、自信、乐观、坚强,这些传输给孩子,孩子就有了最好的起跑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