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5月18日 > 总第443期 > A8 > 新闻内容
“三个强化”做实乡村旅游金融服务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刘华

【农村金融时报】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乡村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需要广大群众及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商银行应紧紧抓住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市场机遇,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品质,努力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提供金融支撑。

首先,应强化精准对接,在金融供给上主动作为。发展乡村旅游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为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加快经营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农商银行应在全面了解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把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积极与各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接,加强联系沟通及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主动介入,积极对接,全方位增强金融供给。一方面,选择区域优势明显,资源丰富的乡村综合型景区进行重点支持,帮助构建集特色产业、社区建设、休闲养生、文化时尚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开发体系。另一方面,应积极对接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的观光休闲型旅游村镇,支持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此外,还应对接区域内具有一定历史积淀、特色文化传承、传统民间工艺的镇村,支持传统工艺复兴及乡村工匠、文化传承人等农村人才创业,实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其次,应强化产品创新,在资金支持上持续发力。资金短缺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开发者多为农户、小集体或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普遍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农商银行要在依法合规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符合乡村旅游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尽量满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一方面,应加快产品创新。制定和细化符合旅游行业经营规律的授信标准,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及还款方式。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林权、水域使用权抵押、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质押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有效扩大贷款抵质押范围,提升融资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应加快模式创新。积极引导乡村旅游企业或农户成立行业组织或合作社,组建信用共同体,运用联保、担保基金等增信方式满足金融需求。积极与银行同业合作,通过发放银团贷款等方式,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加强与政府、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对接PPP项目,积极推广“机构联动”“银担合作”“银税互动”等信贷模式,探索土地信托等新的融资模式,适时开展投贷联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整合多方资源,不断开辟融资新渠道。

最后,应强化品质提升,在服务优化上加快脚步。当前80后、90后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合计占比达到70%,这个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吃一顿农家饭”“买一些土特产”等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而是更加追求旅游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农商银行要积极适应这种趋势,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旅游地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应帮助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主体提升旅游品质。支持景区道路、供电供水、网络通讯、停车场、卫生间、休憩购物等基本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措施建设,解决旅客基本需求。同时,树立链式服务理念,注重联络特色小镇、现代农庄、农事体验馆、农业休闲公园等项目,支持民宿、土特产、手工艺加工、电子商务等相关配套产业,满足游客多元化、复合化的需求,提升乡村吸引力。另一方面,应切实提升服务效率。在为经营户和游客提供自助设备、POS机等传统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紧跟移动金融、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对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APP的功能进行整合,确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轻松操作即可实现对吃、喝、玩、乐、购、娱等不同的场景下差异化的金融需求的满足。联合优质商家、旅行社、农副产品等生产销售企业,构建“银商联盟”“异业联盟”,持续丰富乡村旅游应用场景建设,打造跨界融合的乡村旅游生态圈,并适时推出各类优惠活动,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