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5月11日 > 总第442期 > B8 > 新闻内容
走进青海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高元凯

【农村金融时报】

 

广袤无垠的草原是她的怀抱,苍翠欲滴的森林是她的外套,醉美的青海湖是她明亮的眼睛,巍峨的昆仑山是她冷峻的眉毛。她是盘古的女儿,数万年讲述着“赫赫我祖,来自昆仑”的故事,她是我们的母亲,用万水之源的乳汁滋养着华夏大地。

走进青海,虽然只有春天和冬天两个季节,但能得到夏的热烈,秋的收获;走进青海,虽然能体会到草原帝国的崛起与陨落,但更能感受到“红军沟”燃起在千里草原的熊熊烈火;走进青海,虽然知道马家军的残暴,但抵挡不住红军将红星刻在一片片瓦上;走进青海,虽然能看到魂牵梦绕的金银滩草原,怎能忘记扬我国威“两弹一星”研制的艰辛;走进青海,虽然能看到荒山已披上绿荫,怎能忘记尕布龙省长为民造福的情怀。

走进青海,虽然是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但能锤炼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青藏高原精神。

我在这广阔的天地中生活,在新青海精神滋养下慢慢成长。四年前,我走进了青海农发行,开始去了解她和感悟她。

我看到,农发行成立之时,一个个平凡质朴的身影,奔走在三江河畔。他们有时上山下乡,跋山涉水;有时盘坐在老乡的炕头;有时忙碌于田间地头,不辞辛劳地为父老乡亲们发放脱贫致富的扶贫贷款和化肥贷款。虽然,他们有的已经退休多年,有的还与我并肩工作,但时刻激励着我坚定前行的步伐。

我看到,为了切实履行“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不给农民打白条”的神圣使命,多少个日日夜夜,风风雨雨,我的前辈们早出晚归,克服山高路远,奔波于几百公里的基层粮站,认真的核打收购码单,认真践行着“封闭运行”的诺言。

我看到,我的前辈们按照“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农民致富”的思路,重点扶持“产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民”模式经营的企业,发展壮大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开启了农业政策性银行支农惠农的新篇章。

走进青海,悠扬的牧歌从草原传来,阳光洒落在农发行米黄色的牌子上,交易码在键盘上流窜,传票在手指间翻转,“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战略、“一体两面”、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这些词汇早已深深映入我的脑海。

走进青海,当青海湖迎来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自行车参赛队员时,风驰电掣般从挥舞洁白哈达的阿妈身边掠过时,那是农发行人的“天路”情节。农发行人为使青海七十二万平方公里高海拔热土上通上公路,数百亿资金支持公路建设,一条条公路通向雪山、通向草原、通向戈壁、通向白云深处阿妈幸福的家园。

走进青海,当从电视上传出习总书记握着土族老人的手,站在新屋前露出欣慰的笑容时的画面时,那是农发行人的“扶农”情节,农发行人为使贫困农民住上新房,数十亿异地扶贫资金投进了贫困地区。

走进青海,当得知中国版“天空之境”游客突破数百万时,那是农发行人的“惠农”情节,农发行人为使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几个亿的旅游扶贫资金投进了旅游建设。

走进青海,一个个漂亮的农民安置小区在雪域深处拔地而起,一片片光伏板在戈壁搭起,一笔笔“牦牛贷”使牦牛走向了产业,华为第33个节点云落户青藏高原,农发行人走进了雪上、草原、戈壁、河谷,走进了农牧区、企业、合作社、农牧户,走进了党和人民需要走进的任何地方。

江河不废千古流,黄水岸边是东去。长江、黄河、澜沧江一路奔流而去,悠扬的牧歌与昆仑山一起见证,见证了农发行人上山下乡扶贫和核打码单的身影;见证了农发行人将作坊式的农业小企业培育为知名品牌,产品远销世界;见证了农发行人支持的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见证了一条条天路伸入草原;见证了阿妈幸福的笑容;见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