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5月11日 > 总第442期 > B7 > 新闻内容
搭建系统模型 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开军义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农信机构与监管部门、省联社同向发力,通过检查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不良贷款攻坚战、金融市场乱象整治、“大排查、大处置、大提升”专项行动等实质性举措,摸清存量不良贷款底数。同时也加强了瑕疵类贷款及其他不良贷款管理,大额贷款、行业贷款、异地贷款、抵债资产中的存量不良贷款问题得到了有效处置。从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具体操作来看,当前农信系统应借助科技手段搭建系统模型。

农信系统应主动实现“三个转变”,精准支农支小。

一是从“经验判断”向“风控模型”转变。从“唯抵押物大投放、贪大求快求洋、信贷规模扩张”到“回归本源、支农支小、脱虚向实”,这既是战略定位方向的转变,也是深耕市场、服务实体应有的务实作风和金融生态。从根本上解决经验判断与数据测算分析的关系问题,让一线客户经理能贷、愿贷、敢贷。若单兵作战、各个击破,经验判断优势稍占上风,通过信贷调查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和控制潜在的风险,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批量获客,风控模型优势明显。借助风控模型更好的发现和识别风险,新增贷款不良率更低,这也是目前信贷人员越来越重视客户征信报告分析的原因所在。信贷业务要从熟人经验判断走向规则模型的大数据分析前提下的人品把握和额度把控,传统的信贷投放过多纠结于熟人的评价、信贷经验的判断等,而新的信贷投放,应以数据模型测算为基础,主要兼顾人品和信用,并应将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投放占比作为信贷投放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二是从“人情信任”向“数据信任”转变。如同风险监管需向引领监管转变一样,农信系统也要从“人情信任”向“数据信任”转变,要从“运动式、大水漫灌”向“精准化、小而精细”转变,解决银行与客群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以江苏灌云农信系统为例,该行通过上线“阳光信贷”管理系统、眼虹膜验证系统以及风险管控平台等,并在信贷管理系统中锁定阳光信贷公议授信的农户名单和金额,信贷业务的建档、受理、调查、授信、审批、放款等各个环节实现了阳光化操作。将“阳光信贷”树立成一种经营理念,更加注重精准信息归集,更加注重建档、预授信、评议成效,更加注重“阳光信贷”产品细分、产品配套,更加注重“阳光信贷”流程优化和提档升级。同时,“跑街(村)”与“跑数”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二者互为补充、继承发展,落实“扫街查数”“走村串户”的基础则是大数据分析应用,既要有“章法”又要有“标准”,这既解决了理念不清、定位不准、定力不够,又解决了客户、行业、市场细分不准的问题。

三是从“唯抵押唯报表”向“重人品重经营”转变。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经营信用是农信系统之本。目前,银行之所以要求客户提供担保和抵押,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大数据为基础,着力推广批量授信,回归“让老百姓借信用就能享受信贷支持”的农村信用社初心。从“三无”中寻找“三有”,不唯抵押、担保,不唯财务报表,着眼于对现金流等数据分析,主要看第一还款来源,即着重考察借款人自身情况,在“三无”群体(即无抵押、无担保、无财务报表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中寻找“三有”即有信用、有劳动能力、有现金流收入),应注重对客户首贷率的考核,对小额信贷以及小微企业鼓励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同时,采取授信调增、调减、取消、限制用信等措施,对多头融资客户严格落实“慎三禁五”监管要求,并严控大额贷款。

农信系统应创新“三个模型”,以提升新增授信质量。

一是塑造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生产模型。利用大数据定量分析技术,整合客户信息等要素,形成客户画像,构建数字化标签体系。按照价值将数据分为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代发业务、网格化、黑白名单、社保数据、不动产数据等数据,动态完成包括客户基础信息、资产负债信息、经营收入信息、客户资信记录、客户关系图谱等内容的一套行内客户360视图或者客户画像。通过特定客群的画像、标签、自定义相关产品准入、额度、风控、定价模型,并实现管理标准化,对营销流程、授用信流程、贷后流程、绩效考核等进行梳理和固化,促使整个营销管理过程形成闭环。

二是组合以授信为核心要素的审批模型。将信贷系统电脑端和手机端同步运行,坚持“贷款调查要实、贷中审查要细、贷后检查要活”的信贷原则,制定阳光信贷农户、扫码收单、个体工商户等客户批量授信模型,通过系统固定,并不断验证优化。

三是搭建以风控为核心要素的系统模型。农信系统可以持续完善标准化管理平台、客户关系管理、风险预警等系统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农信系统还应用好“三个系统”,管控现有存量贷款。通过对已有存量贷款的管理控制和风险识别,提升新增贷款质量。

一是用好贷后管理系统,以“活”字检查贷后。结合县域法人机构“客户经理管户多”现状,对传统贷后管理的价值意义进行重新认识,上线贷后管理系统,在贷款发放后15天—30天,该系统自动生成首检任务,并抓取一定额度的贷款生成日常检查任务。同时,实现对各类贷款多维度筛选、贷款综合查询,并实现对个人客户往来账号、企业客户往来账号、客户财务、客户大额变动、客户用信、客户抵押物到期的检测管理。在业务系统不能体现贷款的真实情况,或是客户存在重大变故等风险概率比较大的情况下,客户经理可通过“贷后情况处置”模块,实现对异常事件的处置。

二是用好风险预警系统,以“险”字提示风险。加强风险预警系统的贷前、贷中、贷后的使用,注重对风险预警信号的核实和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农信系统在所有新放贷款管理系统中录入客户信息后,须在风险预警系统中检查客户相关风险情况,并在信贷调查报告中进行反映。信贷审查审批时,关注客户在风险预警系统中的风险情况,并作出相关的管理建议。对于触发风险预警系统预警类、提示类、监控类信号的客户,在对客户风险信号作出风险判断的基础上,及时制定方案进行处置。业务管理部门定期出具预警系统风险分析报告,统计系统生成信号,根据客户风险程度高低以及各维度统计数据,及时分析全行重点风险客户、重点风险客户经理、重点风险支行,为授信决策、人员决策提供了依据。

三是用好不良贷款管理系统,以“规”字管理不良。通过上线运行不良贷款管理系统,实现对不良贷款更全面、规范的流程管理。该系统一方面可以加强不良贷款台账和黑名单客户的规范化管理,以贷款五级分类后三类自动获得辖区所有表内不良贷款明细信息,以前两类自动获取辖区所有逾期、欠息、展期、借新还旧等分类贷款明细信息,并建立置换贷款、抵债资产台账,实现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已核销贷款、置换贷款、抵债资产的台账管理,支持查询、查看、导出功能。系统自动获取各支行管户的黑名单客户及黑名单担保人信息,并建立手动黑名单客户,进一步规范黑名单客户台账及黑名单客户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不良贷款催收、诉讼的全流程管理以及贷款到逾期管理、诉讼执行时效等预警提醒,以贷款五级分类后三类自动获取辖区所有明细信息,系统管理贷款回收记录,每日定时生成催收任务,并由管理部门负责复核,系统匹配催收频率,可实时查询催收管理模块产生的催收任务以及完成情况;系统根据设置的预警天数自动获取到期贷款信息,实现贷款到期前的规范管理,可对核销贷款进行标记,并自动统计逾期贷款的不同期限和金额。同时,系统还实现了诉讼时效、执行时效以及诉讼费用未收回的预警提醒,从诉讼基本信息、立案、财产保全、审判、执行、费用、公证等各环节对贷款诉讼进行了全流程管理。

作者单位: 江苏灌云农信系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