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5月11日 > 总第442期 > A2 > 新闻内容
中小银行深化改革 时机已成熟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金融时报】

5月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提出要抓紧落实已经制定的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的工作方案。

会议要求,必须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服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在充实资本的同时,解决好中小银行在业务定位、公司治理、信贷成本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

我国有4000多家中小银行,总资产约77万亿元,占据商业银行总资产的三分之一。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方面,中小银行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这些热情服务着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中小银行,虽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前景也颇为看好,但其自身发展风险问题,乃至违规违法事件的频出,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关注与警惕。

这些问题,既包含近段时间在金融业颇为轰动的“包商银行风险处置”等改革转型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也包含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讲过诸如“东北农信社给贵州农商行发同业”“董事长的司机是大股东”等暗箱操作事件。尽管都是个案,却不容小觑。

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提供了一幅中小银行风险情况全景图。2018年四季度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中,有78%的中小机构评级为4-7级;13.5%为8-10级,1家为D级;8.5%为1-3级。同在此次评级中,24家大型银行中的19家评级处在1-3级,占比79%;8级以上为0。

这项评级中,级别越高,机构的风险越大,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的机构为D级。8-10级和D级的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也就是说,有13.5%的中小机构是高风险机构,仅有8.5%的机构处在最优的三档中,与大型银行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以看出,中小银行的风险情况不容乐观。从监管披露的情况来看,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来自银行内部,部分中小银行存在公司治理缺陷、业务定位模糊、风险管控薄弱等问题。再加之自身发展中的天然弱势,如客户基础薄弱、资金成本高、资本补充渠道较少等,可以看出,中小银行面临着比大型银行更大的经营压力。公开资料显示,某些中小银行近两年确实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等核心指标无法达到监管要求的情况。

今年,疫情发生则让中小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国内疫情已经给不少小微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外贸订单锐减等问题也逐步显现,给不少外贸小微企业造成了较大困难。中小银行作为小微企业的服务供给者,也受到了连带冲击。

中小银行与小微企业休戚与共。在此刻,政策制定不仅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样要激活中小银行的活力,才能让双方实现良性的互促互进。在中小银行一端,除了给予诸如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支持外,通过深化改革推动规范发展,对改革在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问题,及时应对解决不留隐患,亦是良策。

近年来,监管部门的各项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此时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要真正实现中小银行的改革,必须从加强公司治理、规范股东行为、切实化解风险、明确业务定位、聚焦主责主业等方面入手。在未来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将继续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持续加大清理整治力度,加快推进股权集中托管等工作,进一步严格股东资质审核,强化穿透管理。

我们相信,在监管部门的重视和规范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下,中小银行必将顺利完成改革,平稳应对内外部环境带来的种种挑战,不断净化自身、规范行业,提升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