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4月13日 > 总第439期 > A8 > 新闻内容
农商银行要加快服务转型 打造便民快捷的基础金融服务圈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倪利平 杨超

【农村金融时报】

自从原银监会全面布署和启动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的“三大工程”以来,各金融系统认真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工程建设,使辖内广大群众基本能得到基础金融服务,但离终极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此,作为处于服务“三农”第一线的农商银行应以物理网点为核心,依托多元化电子自助服务渠道体系,积极推出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服务的辐射面和覆盖能力,逐步构筑基础金融服务圈,让“三农”和社区居民可以享受到快捷方便的基础金融服务。

一是确立以物理网点布局的核心性。物理网点布局应以当地经济金融发展为依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相一致,使网点处于所在区域经济、金融资源最富集的地段,能够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将更多业务、更多客流吸引到物理网点,从而切实发挥其在整个服务圈的核心地位。为此,要通过网点功能分区、业务流程优化等途径,实现客户分流分层服务,着力提升网点服务营销能力,促使网点由“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

二是建立电子自助渠道的支撑性。打造便民快捷的基础金融服务圈,主要依靠电子银行、自助设备形成紧密的联系纽带,使电子自助渠道与物理网点布局形成优势互补,起到点面相结合、立体相交叉的互补作用,以扩大客户服务半径,有效承载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的供给作用。为此,要大力推进离行式网点建设,重点加快在工业区、商业中心、主要住宅区和物理网点空白乡村等区域的布局;对贵宾客户、目标客户等要形成借记卡、贷记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产品服务的相互捆绑与渗透,强化电子银行零距离、零差别化和24小时在线服务的优势;加强各类商户POS机具的布点,加快推广手机银行支付、快捷支付、第三方跨行支付等新渠道的应用,优化农村服务区域的客户消费与结算环境。

三是完善辅助服务平台的补充性。对金融资源富集程度尚不能满足银行设点要求的区域,可借助各类“三农”合作机构,设立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点、金融服务站、支农联络点等辅助服务,进一步延伸客户服务半径,起到有益的补盲、扫盲作用。为此,首先要加快工作机制建设。重点按照普惠金融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村(社区)集体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在金融需求信息收集、信用等级评定、基础金融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其次要加快推进便民服务点建设。积极进入各类社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重点选择部分优秀商户及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作为代理服务点,着力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等金融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最后要推广流动服务模式。可以吸收党员、团员组成便民服务流动小分队,并依托便民服务点,不定期地开展“进村入社区”活动,开展现场接受金融业务咨询、信用卡申领、贷款申请等,着力推广三农移动服务站模式,构建起支农、惠农、便农的“金融绿色通道”。

四是强化金融渗透覆盖的契合性。建设金融服务圈要加强产品创新推广来形成“圈效应”,重点要推动“对公+零售”“物理网点+自助网点”“借记卡+贷记卡”“宣传+服务”等内容为主的新产品、新流程和近距离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对区域内传统行业和个人的业务覆盖度、粘合度,并加大对现代服务、商贸类行业的金融渗透,形成多业务渗透覆盖的综合效应、扩散效应。为此,首先要发挥业务联动效应,使群众得到“价廉物美”的基础金融服务。具体可采取“项目带动、批量发卡、整体推进、提升增值服务”的方式,加快拓宽以信用卡为载体的医保、社保、消费购物、代扣代收等新型支付结算渠道。其次要以特色产品帮扶吸引百姓为目标,重点从百姓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对改善民生的生产、消费信贷产品予以大力开发,如农民生产项目、建房、购车消费、商户、临时周转等,使百姓真正得到便利和实惠。最后要积极研发与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民生工程建设、失地农民致富等方面相关的金融服务产品,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扶持力度。重点针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实际情况,适时推出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投资理财类产品,不断满足农村新型金融服务需求。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