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由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支持的广西河池市罗城县,云南普洱市孟连、景谷县,两个“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项目均顺利赔付完毕,为稳定当地蔗糖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按照惯例,进入4月,广西糖厂会向周边蔗农收购甘蔗。疫情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产节奏,同时增加了蔗农的经营风险。
罗城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广西深度贫困县。糖蔗产业是罗城县的支柱产业,更是该县蔗区村屯的脱贫产业。
2018年,白糖“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建设项目落地罗城,项目覆盖全县11个乡镇5935户甘蔗种植农户,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493户,共计承保甘蔗种植面积11.7万亩。项目试点总资金逾1051万元,其中,郑商所出资951万元,罗城县政府补贴保费100万元。
记者了解到,罗城县“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项目由人保财险承保,南华期货、永安期货、新湖期货合作实施,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负责场外期权方案设计及5.5万吨白糖的期货价格风险对冲工作。
在期权方案上,该项目创新设计了增强型美亚式期权,在价格上涨的保险期内,蔗农多销多售能获利,在价格下跌的保险期内,有“保险+期货”兜底,能赔付蔗农价格下跌损失,最终白糖价格在多空交织、涨跌互现的三个月保险存续期内,触发价格下跌理赔金额每亩30.34元。项目于近日完成理赔到户工作,为特殊时期当地蔗农的收入提供了保障。
普洱市甘蔗种植面积大,白糖生产历史悠久,辖内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地处边疆,是云南省糖料蔗的主产地。两县共有16个乡镇796个村民小组种植糖料蔗,该产业对促进全市农民增收、推动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生产成本上升和国外低价糖冲击双重影响,糖厂和蔗农面临着企业效益下滑甚至亏损、原料蔗收购价格持续下降的困境。
2018年,普洱市委市政府与郑商所、太平洋保险及旗下安信农业保险,以及大地期货、东证期货、金瑞期货等7家期货公司在西盟、孟连、澜沧、景东四县实施白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探索“保险+期货”产业扶贫模式。
在过往试点的基础上,2019年,郑商所在孟连、景谷两县实施白糖“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项目,覆盖两县全部蔗农。项目保费为1266.5万元,其中蔗农主动缴纳66.5万元,两县积极联系争取“沪滇帮扶”资金补贴200万元,郑商所出资1000万元。试点方案以郑商所白糖期货2005合约的价格为保险标的。为提高蔗农保险权益,项目组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增强型亚美式期权新条款,过滤掉低于保护价格的收盘价,更容易令蔗农获得更高赔付,切实保障了蔗农收入。
数据显示,景谷县共计参保农户699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8户,涉及糖料蔗种植面积9万亩,折合白糖3.5万吨。孟连县共计参保农户752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91户,涉及糖料蔗种植面积10万亩,折合白糖6万吨。项目最终产生保险理赔金额为1341万元,其中孟连县847万元,景谷县494万元,赔付率约为106%。
两年来,蔗农对于“保险+期货”项目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罗城县蔗农谢东城在尝到“保险+期货”的“甜头”之后,将挖果地改种甘蔗,新增种秋植蔗130多亩。
“‘保险+期货’就像我们的一把‘保护伞’,”谢东城说,“有了这把‘保护伞’,霜冻、洪水、旱灾都不怕了。” 像谢东城一样,当地不少村民也由挖果、挖药材、挖桉树改种甘蔗。
“‘保险+期货’是近年来期货市场在农业风险管理领域的典型创新模式,2016年以来,郑商所将“保险+期货”作为服务“三农”和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郑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郑商所采取“点面结合”方式继续深入推进“保险+期货”试点建设,广西罗城和云南孟连、景谷白糖县域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为进一步探索推广“保险+期货”试点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也为构建新型糖料蔗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