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再出新举措。财政部近日下发的《关于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 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增信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提出,力争实现2020年新增再担保业务规模4000亿元目标。
财政部金融司消息指出,4000亿元的规模相当于同比增长62%。这个目标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也充分体现出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坚决态度。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三农”则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二者都是我国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近期,财政政策已经出台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保驾护航。但是,不少企业的现金流受到疫情冲击,进而影响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因此,利用融资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增信,从而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也成为财政政策发力的一个关键点。
不少专家都认为,当前,不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还是金融机构,都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财政政策也必须尽快释放利好。此次扩大再担保业务规模,就是一剂对症的良药。
近期,银行获得了大量的低成本资金,用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的支持力度。但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仍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能力、现金流、资产等因素,门槛并未降低过多。如果企业缺乏足够的抵质押物或者担保,依旧可能拿不到贷款。
前一段时间,就有企业主向笔者反映,银行的贷款利率优惠了不少,但是依旧要求企业提供担保。特殊时期,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担保意愿都明显下降。这也导致不少企业因为缺乏担保,而不能获得贷款。
当前,银企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担保依旧是普遍现象,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但小微企业的困境却日渐显现。从银行体系外入手,推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实现再担保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正是解决当前小微企业融资瓶颈的关键之举。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自成立以来,通过再担保业务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与省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辖内融资担保机构三级业务联动的合作体系。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参与,对于完善地方的政策性担保职能、强化地方融资担保支农支小能力、分担融资风险,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还起到了规范行业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银行的风险分担比例原则上均不低于20%,省级再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为银担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这一规定不仅使融资担保机构作为风险分担者的角色得以明确,更为融资担保行业减负,可以支持它们不断提升支小支农担保金额的占比。
我们认为,要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必须要“几家抬”。既要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引导各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倾斜,也需要财政不断出台支持政策,改善融资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从而有效打破支农支小的融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