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1月20日 > 总第431期 > B8 > 新闻内容
白花村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权学武

【农村金融时报】

虽然天还下雪,但通往白花村的路一点也不受影响,从省道到白花村委会就几分钟时间。道路宽敞明亮了,文化广场修好了,村级卫生室条件改观了,金融自助服务点进村了,100多盏路灯亮了,通往沟沟岔岔的路全部硬化了,村组铺设水泥路面29.2公里,26个居民组实施自来水33公里,架设桥梁两座,106户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提前搬入集中安置点,村里困难群众实施危房改造新建砖房27座。

此外,村里还种植食用菌香菇袋料120万袋,种植连翘251亩,黄花菜352亩,贫困户人均收入较3年前增加了好几倍,181户贫困户提前实现脱贫。

独居深山有远亲

卢氏农商行三年前结对帮扶白花村。

第一次组织员工开展入户结对帮扶是坐大巴车来的,从省道到村委会虽然只有2公里路程,坐大巴车就用了20分钟。车子顺河道往上走,遇到水深的地方,车上人还要下来,等车过去了再上车。

赶到村委会近中午了,村里已通知各居民组长提前到村委会等着大家。因为是第一次入户,需要组长带帮扶人员到各家各户进行对接。通往各组的路坑坑洼洼,坐在摩托车后边,就像在石尖上跳芭蕾,颠簸的腰都疼。有的居民组不通路,坑坑洼洼的山路连摩托车都上不去,只能步行对接农户,有时候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

对接贫困户不能给贫困户添麻烦,不能吃贫困户的饭,这是行里规定的。帮扶人员各自带好干粮作为午餐。每人帮扶4户,贫困户住的比较分散,帮扶人员第一次入户主要是了解情况,建立贫困户档案,必须户户见面,当天帮扶人员共建立贫困户档案196户,回到村委会已经是下午5点钟。

一同算算收入账

自从第一次入户对接,卢氏农商行机关50余名员工就和白花村196户贫困户结上了“亲戚”。每月第一个星期六是的“扶贫日”,每个扶贫日,帮扶人员都会到所帮扶的贫困户家里开展帮扶活动,大家都说是去白花村里看亲戚,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指导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引导贫困户外出务工,开阔眼界,增强脱贫信心。春节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以及棉衣棉被,组织开展帮扶送温暖活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帮扶人员自掏腰包给贫困户送白糖、月饼等。逢六一儿童节,给小学生捐赠书包、书籍、图书,给学校捐款2万元,用于其改善学校硬件设施。

把“家”安到白花村

为使结对帮扶工作见成效、不走调、稳推进,卢氏农商行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任驻村队员,抽调一名中层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把“家”搬到了白花村,成为白花村的新来村民,他们与贫困户常沟通、多联系,哪家有需要解决的事,驻村队员主动上门解决。

曹海东是卢氏农商行抽调组织部门安排驻白花村的第一书记。在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正是脱贫攻坚夯基础、上项目、严推进、最关键的时期。他一入村就和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天天入户了解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制定整村脱贫方案,引进产业项目。在村子里的日子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吃饭自己做,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一两个月回不了家是常事。看他这么辛苦,别人劝他回去休息几天,他总是说:“自己不休息是小事,给老百姓事情办好了才是大事。”

为了协调修路占地的事,他不分白天黑夜做农户工作,给农户讲政策,直到农户同意占地、同意搬迁香菇棚为止。为赶在汛期前把路基修好,修路要占一农户的香菇棚,晚上9点多钟他还在做农户工作,在回村的路上遇下大雨,因路滑直接从3米多高堰上滚到河里,腿上、胳膊上多处划伤。第二天村里老百姓知道了,自发带上鸡蛋、白糖到村委会看他,不大的小屋挤满来看望他群众。曹海东说:“当时的场面真是令人感动,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叔你来了,有事你说。”“哥你打算种几亩黄花菜、栽多少棵核桃树?”“婶,你孩子给你打钱没?你身体咋样?”“兄弟你下步准备发展啥项目?”这是曹海东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句句朴实,句句实在。当地老百姓都说,曹海东没官架子,有事没事都爱和他唠几句,遇到好事给他说,遇到难事找他办。村民辣子熟了给他送点辣子,土豆刨了给他送点土豆,几根黄瓜、几个茄子……村民用最朴实方法感谢他对白花村所做的工作,把他当成白花村的邻居。

家家致富有项目

驻村队员每次到来群家,来群总说:“现在国家扶贫政策真是好啊!政策再好还要靠自己好好干,我们穷还给你们添麻烦,让你们为我操心,不管怎样自力更生最重要……”

来群家住三岔口组,全家三口人,媳妇哑巴,屋里屋外都靠来群撑着,他是上门女婿,岳父岳母早已去世,给他留下的只有几间土房子。他家是土房子,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连门前的路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和他聊起天来,第一感觉是性格开朗、勤劳能吃苦。他住的地方离村大路有300多米,买一袋化肥要肩扛,卖点粮食、香菇要背到大路口,所有进出东西不是肩挑就是背。孩子买了一辆摩托车,摩托车骑不上去,也要停放在邻居家的院子。

为了修通这300多米路他可没少吃苦,袋料棚挡住了路还好办,他给拆了,但袋料棚往那里建?思前想后没办法,又不想占好地,他就在自家房后动心思,正好修路有的地方要垫土方,何不挖一块平地把袋料棚搬上去。想好了就干,把平整场地多出的土,一担一担垫到路上,垒堰缺石头,他从河道一块一块往上背,他用了一个多月不仅修通了路,而且还挖出一块40多平米建香菇棚的场地。现在孩子骑摩车直接骑到院子,说起修路他没有说苦,而是满脸自豪。每次见到来群,他总脱贫不能等靠,国家这么好的政策不干不行,主要靠自力更生,要不咋能对得起党和国家。

来群家属于易地搬迁户,去年在官坡街分一套房子,孩子外出务工也娶回贵州媳妇。政府又给来群安排一个公益岗位,在村里学校当保安,一月也有千把块钱收入,孙子2月份刚过了满月。邻居都说来群家的喜事真是多,一件接一件。来群说:“我哪来的福,都是国家扶贫政策给我带来的福啊!”

走出大山眼界阔

家住上庄组的双利,全家4口人,因居住地翻过500米高的岭就是陕西省商南县。他媳妇娘家就是陕西商南县,和双利媳妇一样,上庄组好几个媳妇娘家都是陕西的。从双利家到官坡镇,来回要三四个小时,若遇雨天、下雪天需要更长时间。如果不是现在通了水泥路,谁也不知道这么高的山上还住着人,从三岔口进沟,两边全是山,沟宽也就几米,河道里散落着被雨水冲刷的石头见证着上庄组人的出行。过去涨水了河道走水,水小了河道走人,如今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直通双利门前。双利家是两个男孩,两口子辛辛苦苦一年挣的钱只够供俩娃上学,两个娃还算争气,从村里小学到镇里中学,一直上到县里高中……

随着俩娃学越上越高,学习费用也在加码,做袋料赚的钱还不够俩娃学费,还欠下不少账。路通了,做袋料成本降低不少,卖着更方便了,香菇贩子开车上门收购。做袋料是双利的拿手活,去年投入4万元,发展香菇袋料1万多袋,最后净挣了2万多,总算还了一些小账。两个孩子在家没事干,听说政府组织年轻人外出务工,他让两孩子都去报了名,最后安排当船员打鱼,一出去跑到国外。双利说:“不指望孩子挣多少钱,主要让他出去开开眼界,见见大世面,有了好项目可以早点脱贫。”

第二批扶贫搬迁,双利也分到一套房子,2019年春节就是在新房子过的。刚过完春节,两个孩子又出去务工了,双利两口子住到镇上,始终惦记着老家的袋料,隔两天回去管理管理,路好来回就1个小时。说起对未来的设想,双利和媳妇轻松了好多,表示要好好干,不能愧对了扶贫好政策,争取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扶贫扶出幸福家

生林老汉今年60多岁了,他住的地方给人印象是环境好,门前长着一园竹子,空气清新、环境舒适。可前几年生林的心情可不像门前景色一样清新。常言说,家丑不可外扬,老伴去世的早,委屈没人倾诉,说了怕人笑话,只有窝在心里。

几年前,生林的家境在当地不算太好,但还能过得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孩子外出务工找了一个外地媳妇,可把当地的小伙子羡慕的不得了,后来生了一双儿女,日子还过得去。天有不测风云,生林老伴一场病把这个家给压垮了,为老伴看病,病没看好,还欠下不少账。日子过不下去,孩子有病要钱,日常生活要钱,越是没钱,花钱的地方越多。儿子和媳妇常常吵架,一气之下儿媳妇撇下一双儿女外出打工了,这一去就是一年多。

听说村里学校需要代课老师,帮扶人员和驻村队员知道后,给生林儿媳妇争取了一个代课老师名额,让他儿媳妇回来当了一名代课老师,一月工资1000多元。“儿媳妇当上代课老师,孙子上学有人管了,儿子放心外出务工挣钱了,享受易地搬迁政策,又给我家分了一套房子。”生林老汉脸上的笑容终于回来了,他的笑就像他门前的景色一样,舒心清新。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