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1月13日 > 总第430期 > B8 > 新闻内容
慎独,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莎莎

【农村金融时报】

站在台上的他侃侃而谈,用切身的经验深刻地总结了人生和金钱的关系,并结合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将之阐述得通俗易懂。他的身上有很多的光环,学者、MBA硕士、国企高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经济管理人才,上任一年,就将一个国有林场扭亏为盈。

这是一个特殊的课堂,他是一个特殊的讲师。如果不是因为他身上穿的囚服,我会非常敬佩他。他讲到第一次收受贿赂的情形,因为碍于朋友的情面,且认为此事无人知晓,于是默然接受。

瞬间,一个熟悉的场景在我脑海中闪过。

我的视线从他身后黑板上高悬的“广西鹿寨农村商业银行鹿州监狱警示教育活动”的横幅移到窗外,穿过高墙铁网望向远处蔚蓝高远的天空,思绪在浩渺苍穹中飞翔,穿越回一千多年前那个夜晚。

东汉安帝时,荆州刺使杨震赴任途中,途径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提携之恩,为表感谢,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却拒绝接受,王密劝道:“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羞愧而出”。

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佛天。这就是古代君子信守的“慎独”。《礼记·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翻开历史的书卷,从古至今,其间具聪明睿智之姿,立掀天揭地之业,学识通人天,节操陵风云者,莫不尊崇此道。春秋时柳下惠的坐怀不乱,元代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宋朝范仲淹的食粥心安,清代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都体现出一种高贵人格的坚守,一种良心的坦荡、胸怀的宽广。

慎独则心安。如果能做到慎独,则内心坦荡,心中无愧疚之事,人也就可以泰然处之。这是自强之道,也是修身之本。

以史为镜,常让今人无地自容。由于内心没有戒律,所以有人可以一边在台上高喊反腐,一边在私底下中饱私囊,上演了一幕幕丑陋的滑稽剧。锒铛入狱时,才追悔莫及。这一切,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慎独”二字。

慎独,需要的是内心的定力。定力,却是需要修炼的。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所以,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之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

慎独,貌似简单的二字,却意蕴深远。只有深刻理解儒家的“厚德载物”,道家的“上善若水”,佛家的“自净其意”,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慎独”。惟其如此,面对世间的滚滚欲望,面对各色利益诱惑,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