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华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给民营企业提前送上了新年“大礼包”。
民营企业是农商银行的天然客户,无论是从基因传承、专精领域,还是从战略考量和社会责任,农商银行都应把支持民营企业作为经营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虽然近年来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急”等问题,农商银行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但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业务流程、综合服务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农商银行应按照“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的总体要求,牢牢抓住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一关键“点”,在完善服务机制这条“线”上不断创新,在拓宽服务覆盖“面”上积极作为,努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瓶颈,提升服务效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首先,应抓住关键“点”,满足融资需求。难以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和足值的抵押物,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农商银行应抓住问题的“牛鼻子”,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拓展担保抵押范围,努力破解融资难题,降低融资成本。一是在“增信”上做文章。坚持“眼见为实”的原则,全面了解企业主的家庭情况、社会信用及经济实力等软信息、实信息,同时,运用先进技术,主动采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交叉检验,验证信息的正确性,加快建立信用评级模型,实施评级授信管理,强化对客户违约风险的识别和第一还款来源的确认。二是在“增产品”上下功夫。开发符合民营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并灵活匹配贷款金额、期限、还款方式等要素,为客户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对于发展较好的企业,可探索采用知识产权、商标注册权、收益权、股权等作为抵质押标的,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办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抵押贷款业务。此外,树立综合化的服务思维和“链式”服务理念,以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营销其供应商、零售商,拓展其物流链、贸易链,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结算、信贷、理财、投融资顾问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在“降费”上出实招。在贷款利率定价坚持成本效益及风险覆盖原则的基础上,适时引入“客户综合贡献度”定价模型,综合考虑贷款客户的信用等级、经营状况、合作前景、贷款安全度等多种因素,对企业提供利率优惠,禁止向客户收取承诺费、管理费等附加费用,切实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续贷业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优化流程,减少企业筹集“过桥”资金而承担的融资费用。
其次,应贯穿各业务条线,创新服务机制。从信贷业务流程着手,推动业务操作标准化、流程化,逐步形成一套集营销推动、贷款审批、风险管控等于一体的服务模式。一是设立机构,尝试专业化经营。可按照“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原则,设立专营机构,单列民营企业贷款计划、贷款规模。建立客户经理队伍,完善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工作团队服务的积极性,用专业化的人才、专业化的流程,逐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二是深化营销,进行差异化竞争。重点围绕“两群一平台”,对民营企业进行市场细分。“两群”就是主导产业群及大型商贸圈、专业市场等商业群;“一平台”,就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的平台。通过市场细分,对不同行业、客户建立基础性档案,在此基础上,树立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的意识,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在自身服务领域和细分市场内形成业务特色,塑造差异化竞争力。三是防范风险,实现精细化管理。在业务合规、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和调查材料,实行期限审核、办结制度,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便捷办理。
最后,应拓宽覆盖“面”,提升服务效能。在充分了解企业融资需求的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以合作为渠道、以产品为链接,积极打造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努力提升服务效能。一是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建立健全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机制,积极开展“金融产品推介会”“银企合作对接会”等活动,主动了解企业的行业和商情动态。依托银行的人才及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各类投融资策略设计,包括信贷等融资产品服务,以及股权、理财、私人银行等投资服务。二是提升服务的实用型。积极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多方获取各种政策信息,并积极争取有利于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创新的相关政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并反馈客户的意见建议,确保金融服务实用有效。三是提升服务的联动性。积极与各级政府、工商部门和各种行业协会对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整合客户信息。深化与中介机构合作,帮助民营企业沟通办理评估、审计、验资、公证等事项,为企业提供融资方案设计、审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管理咨询等外延服务。此外,加大与保险公司、担保机构、融资租赁机构的合作,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推广“银保联动”“银担合作”“银租互动”等融资模式,构建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