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1月06日 > 总第429期 > A7 > 新闻内容
葵花瓜子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崔广勋

【农村金融时报】

生活在济南久了,我有一项“重大”而特殊的发现:某炒货店的葵花瓜子特别特别好吃———籽粒饱满、火候适中、香甜脆爽,动手就不住手,动嘴就不停口。一位研究生同事概括得更“土”:“吃起来就停不下来。”就因为这好吃、上瘾的状态,有同事曾经半怀疑、半调侃:配料是否放了鸦片?

自从发现了这种好吃的瓜子,不仅逢年过节,平素每次从济南回去,我都要捎上两包带到老家。对此,起初父亲还唠叨别花冤枉钱,后来就默许了。这倒不是因为好吃,而是他知道,一包十块八块的,用不了多少钱,以我的经济状况,还是允许的。

父母已近耄耋之年,依然在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食其力日子,没有要过我们兄弟姊妹一分赡养费(给也不要)。尽管十年前我们就动员别再种地了,怕他们干活不惜力气,没病累出病来,得不偿失,可他们就是不听劝,耕耙、下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六七分菜园和五六亩粮田、花生田种得有来倒去、津津有味,摆弄得如同花园一般。产供一条龙,于是乎,老家便成了我们一大家子17口人的绿色蔬菜和有机农副产品专营基地和不收费的直供“商家”。

父亲整日劳作,虽有些弓腰驼背,但种这么多地,农闲时节还要领来脱水厂的大蒜、大葱,与母亲帮着去皮挣零花钱,说明二老身子骨还算硬朗。平时头疼脑热的,怕我们担心,从不告诉我们,我也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身体还算康健。我们兄妹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且不惹他们生气,在村里老少爷们面前能抬得起头,精气神还行。

故而,在我的内心深处,父母虽不年轻,但始终没觉得他们怎么老。

父亲苦日子过惯了,一向节俭。平时喝点酒,不抽烟,爱嗑个葵花瓜子,如同抽烟般的嗜好。虽爱吃瓜子,但自己从未舍得花钱买过瓜子。他认为吃瓜子既不解渴,又不管饿的,纯粹是浪费。前些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我们买几包瓜子回去,相当于送了两条烟,权表“孝心”。若大鱼大肉地买回去,准遭一顿埋怨———他心疼我们口袋里的钱。

去年“大雪”这天,我专门让同事开车绕路买回两包。周六带回家时,不想母亲顺口说道:“大老远的,还得花钱,往后别买了,你父亲的牙快掉没了,见了干眼馋,吃瓜子只能咂味了;煎饼、烧饼、锅饼、猪肉、苹果、花生米这些不好咬的,也嚼不动了。”

母亲有心无心的一句话,让我心头猛一颤抖:什么,父亲的牙都老得掉没了,是真的老了吗?

静下心来,细一寻思,自己整天忙忙碌碌觉得没长大,都有了孙辈,已经是“奔六”的人了,父亲比我大20岁,能不老吗?

冬去冬又至,春走春又归。岁月,在悄悄侵蚀每个人的年华。记不清从哪里看到一句话:“请珍惜上有老的日子”。父母在,我们还有安魂入梦的“老家”;我们还“小”,永远不会老,还可以尽孝。但时光易老,亲情不待,孝敬父母的日子永远不会重来。我们都应珍惜、珍重、珍爱每一份亲情、恩情乃至友情,岁月路上,不让自己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追悔和遗憾。

感念人生苦短,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一再叮嘱父亲春节前一定镶上牙———人生品不出“口味”的日子,生活还能过出“滋味”?尽管我三番五次说服动员父亲,后来发动侄子、侄女轮番“轰炸”,但父亲依旧“油盐不进”,“岿然不动”———尽管两三千元的费用“新农合”还可报销一半。

日月如梭,四季轮回,今又“大雪”。一年过去了,我再未买回过这种好吃的瓜子,而是时不时买回一只好咬宜嚼的德州扒鸡或北京烤鸭……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