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显著增长,体现了银行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为进一步加大普惠型涉农贷款投放力度,银行业正从创新金融产品和构建多方协作体等两方面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动能。
精准对接农业经营主体多元需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增强带动农户能力。
今年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提速,传统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链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愈发多元化、个性化。面对这一趋势,银行业积极行动,主动打破传统信贷模式的束缚,通过产品创新与科技赋能,让金融服务更精准地贴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场景。
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产业链关联紧密、风险点分散的特点,部分银行在今年创新推出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贷款,以核心企业为枢纽辐射上下游,形成全链条金融支持。
比如,山东汶上农商银行强化走访对接,优化服务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对从事粮食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的农户和企业深入开展走访摸底;围绕粮食产、购、储、销等环节,从规模种植到收储流通,再到种业繁育,全链条赋能粮食生产。
为助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成长,银行业在今年还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在山东曹县,当地依托168个“淘宝村”、19个“淘宝镇”形成了从原创设计到网络营销的完整产业链。今年以来,山东曹县农商银行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出“电商贷”,根据商户经营流水和规模核定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且实行“一次核定、循环使用”,通过对“淘宝村”“淘宝镇”分批次授信,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让信贷资金真正流向田间地头的创业实践,激发农村电商的发展活力。
此外,银行业开发的“家庭农场贷”“农民合作社贷”等信贷产品,也根据不同主体的经营特点,在额度、期限、利率上进行差异化设计,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产品创新的同时,科技手段的应用让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得性大幅提升。银行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户和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精准画像与评估,将贷款申请、审批、发放等流程全部迁移至线上。如今,农户和企业只需通过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即可提交申请,最快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资金到账。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小玲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银行可从四方面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一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长周期性特征,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设计差异化贷款产品,例如在生产旺季发放短期流动性贷款,覆盖农资采购与人工成本。二是拓展涉农质押物范围,将农产品仓单、林权等特色权益类资产纳入质押体系,破解涉农客户缺乏传统抵押物的难题。三是顺应农村消费升级与生产资料更新需求,开发小额普惠消费信贷产品。四是紧扣农业绿色转型趋势,打造绿色农业专项金融产品,构建完善的绿色涉农信贷体系。
多方协作 凝聚支农合力
在加大普惠型涉农贷款投放进程中,银行业积极联动地方主管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构建多方协作体系。
今年以来,银行业充分利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政策利好,将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投向涉农领域。如四川南充农商银行2025年3月份与南充市农业农村局正式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区域农业品牌打造等重点领域,累计为辖内9个县(市、区)授信超200亿元。
同时,银行业主动参与地方政府搭建的银企对接平台,积极投身各类融资对接活动,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等活动,精准对接各类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升融资对接成功率。
在同业协作方面,银行业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授信等方式凝聚服务合力。面对大型农业项目的大额融资需求,牵头银行依据项目特点与参与银行的优势,合理分配贷款额度,协商确定贷款期限与利率。
杨小玲认为,银行构建多方协作体系可从四方面着力:一是深化政银合作,依托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与信息优势,共建“三农”信用评价体系,整合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信用、补贴等数据,提升客户信用识别效率。二是联合担保机构突破抵押担保瓶颈,与专业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常态化“总对总”合作,简化担保流程、降低担保费率。三是依托农业产业链核心主体构建协同服务模式,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纽带,由核心主体为上下游中小涉农客户提供信用背书,协助银行完成客户筛选与风险把控。四是联合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基层组织延伸服务触角,借助其信息与组织优势构建基层金融服务网络,协助开展贷前调查与贷后跟踪,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未来,随着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以及各方协作的不断深化,普惠型涉农贷款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