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农村金融时报】
乡村要振兴,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持续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及有效激励措施,引导各类资金精准流向农业农村领域,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注入活力。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各类资金不仅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劲支撑,更通过“服务下乡、资金进村”等方式,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返乡农创客等多元主体受益,切实做到扎根农村、助力农业、惠及农户,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社会资本
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类资金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供给,离不开科学完善的顶层政策设计和制度保障。
据《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我国多部门出台相关文件,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为资金流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提供有力保障。
日前,中国一乡一品产业发展母基金正式成立,母基金将聚焦现代农业、智慧农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和领域,引导社会资本高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据了解,中国一乡一品产业发展母基金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倡议,目标规模30亿元,首期募集5亿元至10亿元。
社会资本还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国(香港)搜了集团作为主力承办方,携手春华秋实粮油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市阿城区成功举办首届“米梁源”AI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八届搜了中国·阿城数字农产品88促销文化节。本届大会现场促成500余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签约总额突破10亿元,覆盖水稻认购、供应链金融及跨境贸易等领域,为黑龙江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据了解,当日,阿城区数字产业园“春华秋实AI人工智能展馆”与“米梁源”AI人工智能销售平台正式启用,标志着当地数字农业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全国各地,类似的案例正在不断涌现,乡村振兴领域逐渐成为各路资本的“香饽饽”。
引导金融资源
向乡村振兴领域汇聚
在支持乡村振兴的各类资金中,金融资源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之一。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汇聚。
今年4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通知》明确,2025年,各银行机构要继续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完成差异化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目标,加大对粮食重点领域信贷投入。
今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旨在激励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今年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从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持续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果、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
在监管引领下,金融机构持续深化实践,通过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完善差异化服务等,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推动涉农贷款“量增价降”。同时,针对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金融机构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工具、新手段,提升涉农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
江苏睢宁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针对‘三夏’期间,种粮、收粮大户担保难、融资贵的情况,我们积极推广‘苏农担’信贷产品,通过银担直连系统,实现专线互联,不断拓宽获客渠道和服务范围,大大提升办贷效率和客户体验,并配合惠宁小贷和掌上信贷等线上贷款业务,全面展现我行丰富的兴农、利民产品。”据悉,今年以来,该行已累计发放“三农”种植以及粮食收购类贷款10.59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粮食重点领域贷款投放均保持较快增长,利率水平则继续下降。截至6月末,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34%。今年1月份至6月份,全国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多措并举
构建农村金融新生态
乡村发展潜力巨大,涉农信贷供给也取得显著成效,但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产业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农村抵押物缺乏等问题,乡村企业和农户融资仍面临困难。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银行,如何突破乡村金融“最后一公里”,实现信贷资金精准流向乡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在政策端,农村中小银行要继续用好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等,降低其涉农贷款风险权重,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在产品端,可以围绕“土特产”产业链,推出“订单+保险+期货”组合融资,同时针对家庭农场、民宿、农创客等主体,开发循环额度、随借随还、灵活还款的信用贷产品。在机制端,通过单列涉农信贷计划、落实尽职免责,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动涉农贷款业务持续增长。
未来,农村中小银行如何构建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新生态,持续推动涉农贷款实现“量增价降”与商业可持续的协同发展?
柏文喜表示,通过“政策撬动+科技赋能+生态共建+风险共治”四轮驱动,农村中小银行能够在保持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实现涉农贷款“量增价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同时,农村中小银行要坚持支农支小的定位,专注本地涉农主体“短、小、频、急”需求,通过深度嵌入场景化金融服务激活县域经济生态。比如,以县域特色产业为核心,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全场景金融服务。
谈及农村中小银行强化乡村振兴服务能力的举措,柏文喜表示,在数字平台化运营方面,整合政务、农业、电商、物流等多维数据构建客户全景画像,打造“乡村数字金融大脑”,同时依托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线上工具,实现线上授信+线下核实+物联网贷后闭环,降低运营成本。在资本补充扩容方面,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地方专项债转股等渠道补充资本,助力提升涉农信贷投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