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专访浙江嘉善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冬飞
“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正日益成为农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谋科创就是谋未来。”浙江嘉善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冬飞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86.01亿元,占全县科技贷款总量的近一半,首创“五专五联”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县域农商行开展科技金融的标杆。
何为“五专五联”,如何优化县域科创金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采访了叶冬飞。
记者:作为县域农商银行,贵行为何将科技金融提升至“差异化战略”高度?如何平衡科技金融与传统“三农”主业的关系?
叶冬飞:嘉善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任务。截至2024年末,全县入库科技型企业达1565家。如何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嘉善农商银行一直坚守“姓农、姓小、姓土”定位,专注于服务“三农”和民营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和地方发展。我行将科技金融作为“差异化战略”,既是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科技金融服务相关部署要求,也是突破同质化竞争、打造未来增长极的关键抓手。
平衡“三农”与“科创”的关键在于“能力复用”。将科技金融中积累的数字化风控、产业链服务模式赋能“三农”。例如,“科创指数贷”的评估模型已适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五专五联”科技金融体系。
叶冬飞:2023年,我行制定《嘉善农商银行关于深化科创金融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并同步发布科技金融“善动能”品牌,建立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五专五联”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构建“五专”服务体系,为“五联”战略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而“五联”战略则是“五专”服务体系的拓展和深化。
简单来说,“五专”即专设架构(董事会科创与绿色金融委员会为科技金融战略规划机构,以“1+3+N”模式推进全行科技金融工作,即一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三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和N家科技金融服务网点)、专业队伍(科技经纪人+产业调研员)、专项考评(提权重/定指标/设重奖)、专属产品(覆盖全周期的科创指数贷等)、专责风控(构建“独立风控+免责护盾”机制,专设独立风控标准流程和风控人员)。
“五联”则是政银联动(参与政策制定)、数字联动(智能风控建模)、产融联动(实验室成果转化)、品牌联动(“善动能”IP)、银保联动(风险分担基金池)。
记者:发展科技金融,人才是关键因素。贵行如何解决“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复合能力人才缺口?
叶冬飞:我行把握地方产业体系优势,建立专职专营的科技金融机构和团队,并匹配相应的经营考核机制,以实现精准的资金投放,提升科技金融业务的运营效率和风险防控。我行注重培养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团队,重点建立“科技金融专管员”“科技经纪人”和“产业调研员”三支专业队伍。
记者:贵行持续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科创金融新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例如“监管沙盒”试点科创金融“强制”尽职免责机制,是如何落地的?
叶冬飞:今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嘉兴监管分局批复我行“监管沙盒”试点科创金融“强制”尽职免责机制。尽职免责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尽职免责”核心定义,划定适用范围。二是细化各岗位“尽职标准”,我行明确了各岗位的核心履职要求。三是明确“免责情形”,打消一线顾虑。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快迭代”的特点,我行设定了十大免责情形,确保符合条件的人员“应免尽免”。四是划清“不可免责”红线,防范道德风险,为平衡“免责”与“合规”,我行也明确了禁止免责的情形。
同时,我行将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放宽至“(3+X)%”(X为全行平均不良率),进一步为一线人员“松绑”。
通过这套机制,我行既明确了“干好免责”的底线,也划清了“违规必问责”的红线,切实让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得到释放,为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地方创新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记者:对于其他县域农商银行想复制贵行的“五专五联”科技金融体系,您认为最关键的三件事是什么?
叶冬飞:做优科创金融,如果说最重要的三件事那就是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提高科技价值发现能力、科技赋能风控管理。
具体而言,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科技金融专业性强,业务逻辑复杂,要着力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形成前中后台协调合作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贴近科技型企业集聚的区域,设立科技特色支行,打造科技金融服务高地。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探索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在专业人才、信贷规模、EVA考核、营销费用等方面加大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力度。
提高科技价值发现能力。根本途径是提升对行业、企业、技术、人才等的认知、研判能力,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科技产业深耕研究,聚焦本地重点产业体系和未来产业集群,建立产业研究小组,形成研究成果的常态化运用机制。
科技赋能风控管理。需深化与地方监管、科技、工信、金融及大数据等部门协作,共同构建双方和多方协同机制,建立符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分评级和风险防控模型,并结合自身积累的数据资源,转化为具有信用价值的信息,在科技型企业客户筛选、尽调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发挥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