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8月18日 > 总第697期 > A4 > 新闻内容
以金融思维破解农业生产资金瓶颈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在吉林白城召开东北片区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交流会(以下简称“会议”),观摩玉米、水稻和大豆单产提升示范,交流地方经验做法和增产模式,研讨大面积单产提升制约瓶颈和实现路径,提出下阶段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会议明确,瞄准制约单产提升的温、水、土等关键因素,进一步明确适度增密、高效肥水的主攻方向,突出“四良”(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发挥大县大片大户示范带动作用,挖掘生产潜力,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第一大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农作物单产提升不仅关乎区域农业发展,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局。

在笔者看来,农作物单产提升需要银行以金融思维破解农业生产的资金瓶颈,将信贷资源精准注入单产提升的关键环节,构建“金融赋能、技术落地、产能跃升”的良性循环,为粮食增产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激活“四良”融合协同效应,需要银行构建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良田建设依赖长期投入,银行可以推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良种培育周期长、投入大,银行可以联合农业科研机构设立种业研发基金,通过“信贷+股权投资”模式支持优质品种培育;针对农业机械现代化需求,银行可以创新“农机购置分期贷”“共享农机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解决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大型农机采购资金难题,让良机赋能大面积种植效率提升;良法推广需要技术培训与实践指导,银行可以开发“技术应用贷”,为农户接受新型种植技术、参与示范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发挥大县大片大户示范带动作用,需要创新基于粮食主体培育的金融模式。银行可以建立“示范主体白名单”制度,对单产提升工程县的核心种植户、合作社给予授信额度倾斜和利率优惠,支持其建设“吨粮田”示范基地。更重要的是,通过“龙头企业+小农户”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由核心企业为上下游农户提供担保,银行据此发放“订单贷”“仓单贷”,可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县”的扩散效应。

破解单产提升的“硬件瓶颈”需要银行信贷精准对接农业基础设施升级。东北地区温、水、土等因素制约单产提升,本质上是农业生产条件与现代化种植需求之间的落差。银行可以对玉米主产区的连片农田实施“滴灌设备+智能监测”一体化信贷支持;对水稻种植区的稻田生态修复提供低息贷款,通过改善生产条件释放土地潜力。

有效防控农业风险是保障金融持续投入的前提。银行需构建“信贷+保险+期货”的风险缓释机制: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单产保险+贷款”产品,一旦单产未达预期,保险赔付可优先用于偿还贷款;针对玉米、大豆等大宗商品,引入期货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推出“保险+期货+信贷”组合产品,稳定农户经营预期。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将土地产出率、技术应用度等纳入评分维度,解决农业信贷中信息不对称难题。这种风险共担机制,既能增强银行放贷信心,又能让农户敢贷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作物单产提升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系统工程。银行一方面应立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持续完善产品体系,让信贷工具适配良种研发、农机升级、土地改良等多元需求;另一方面深化政银农合作,依托政府的数据共享平台和风险补偿机制,降低服务成本与风险。唯有如此,才能让金融活水真正灌溉出高产良田,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金融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