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8月18日 > 总第697期 > A2 > 新闻内容
普惠型涉农贷款 “量增价降”说明什么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8.34%;与此同时,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下降。

上半年普惠型涉农贷款“量增价降”,是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的直接体现。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的持续增长,意味着更多资金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有助于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更多渠道,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新发放普惠型涉农贷款利率水平持续下降,得益于政策引导与市场发力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国家通过降准、降息及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提升了风控水平,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利率的下降为农户和相关主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助于形成“低成本融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益”的良性循环。

不过也要看到,支持“三农”事业发展,金融机构仍需在“质效”和“长效”上下功夫。

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针对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设计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建设,提供“融资+融智+融商”的综合服务,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另外,健全风险共担机制仍不容忽视。涉农贷款面临较高风险,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机构放贷信心和农户经营稳定性。

展望未来,金融机构将以更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活水浇灌“三农”沃土,与亿万农民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