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8月04日 > 总第695期 > A2 > 新闻内容
贵州省正安县:
“政务+金融”模式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曹沛原 通讯员 马春兰

【农村金融时报】

7月份的广东,热浪滚滚。身着白色农信制服的工作人员正顶着酷暑,奔走于贵州省正安籍老乡的家里、厂里或店里,为他们提升贷款额度、更换运输证件、收取报销资料、激活社保卡等,用“热气腾腾”的关心托起他们“稳稳的幸福”。

家乡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贵州省正安县有近28万人在外务工,其中,省外务工人员达15万余人。他们在政务服务、金融服务、政策知晓等方面有着极大的需求,但传统政务服务半径难以覆盖这群“异乡奋斗者”。

2024年6月份,正安县政务服务管理局联合正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正安农信社”)启动实施“政务+金融”千里送服务活动,借助贵州农信社驻外金融服务中心等平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城市,实现“家乡服务触手可及”。

网约车司机陈题的故事就是正安县“政务+金融”服务模式的生动写照。2020年,陈题从正安县来到广州市番禺区从事网约车工作,每月收入约1万元。不久后,他将妻子和儿子接到广州,随之而来的是儿子每年6万元学杂费的压力。

陈题迫切想将现在的旧车卖掉,换一辆更舒适的新车以增加收入。7月中旬,在正安县“政务+金融”广州服务队办公现场,陈题通过“黔农云”App将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升至15万元。“明天就去买新车,争取每月挣2万元,这样家里就会宽裕些。”陈题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来自正安县桴焉镇、目前在番禺区沙湾镇经营黔正蹄花饭馆的老板骆弟红。前几年,在正安农信社5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下,他开起小饭馆,生意一直火爆。

今年,骆弟红有了扩大规模的想法。前段时间,在正安县“政务+金融”广州服务队的帮助下,他完成从5万元信贷支持到30万元线上提额,家乡的金融力量不仅帮助他完成装修改造,还增强了他创业的信心。

“服务跟着农民走,是贵州农信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正安农信社主任李娟说,“通过‘政务+金融’,我们以陈题这样一个个的金融服务对象为支点,延伸金融服务触角,积极提高金融服务的温度。”

破解异地融资痛点

过去,正安籍外出务工人员常常面临“办事要回家,千里路难行”的困难,现在,“政务+金融”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质效,更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你们真是太好了,在这么远的地方还能得到家乡人的关照,心头很踏实。”89岁的正安县安场镇光明村村民冯帝英跟随外出务工的儿子来广州10余年,前段时间突然发现社保卡很久没有收到养老金,一家人充满了疑惑。

在服务现场,服务队队员马科告诉冯帝英,现在社保卡养老金的发放要6个月进行一次待遇资格认证,以确保养老金的正确发放。随后,服务队为冯帝英现场拍照、采集信息,完成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并告知她要每隔半年做一次认证。

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婚育、出行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需求,“政务+金融”广州服务队提供现场咨询引导及事项受(办)理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安心办”目标。

7月16日,在佛山市梓丰塑料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赶制出口美国的塑料玩具订单。据该公司负责人雷飞介绍,全厂有137名员工,其中97人来自正安县。

下午,随着工友们陆续下班,一场温馨的直播活动在该公司举行。两位服务队工作人员通过贵州农信社各平台向网友展示工友们的生活场景,为工友介绍各种政务和金融相关政策,还向他们展示正安农信社拍摄的温情视频。

正安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周易表示,“政务+金融”打破服务的时空界限,破解了异地办事与融资的痛点,让千里之外的乡友感受到“服务零距离,他乡亦故乡”的温暖。

政银联动构建普惠金融的生态共同体。正安县将政务与金融职能“捆绑”,形成三方共赢格局:乡友获得“一站式”服务、政务部门借力农信社延伸触角、农信社则通过政务增信提升客户黏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