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8月04日 > 总第695期 > A2 > 新闻内容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银行业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七方面19条举措,着力解决农村金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金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关键一环,肩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银行要把信贷资源向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倾斜。在种植端,支持农户引入先进技术和优质农资;在收储端,确保收购资金“钱等粮”,让农民“粮出手、钱到手”。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项目周期长、回报慢,银行应匹配中长期贷款,灵活设置还款节奏,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对种业科研、智慧农机、农业科技的信用贷款投放,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银行须保持力度不减、链条不断。对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持续注入产业信贷活水,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对于帮扶车间,优化联农带农模式,扩大生产、增加岗位,并动态监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质量,确保“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

深耕乡村富民产业,银行要聚焦“土特产”全链条,创新专属产品和融资模式,贯通种养、加工、销售各环节。推广“一链一策”,为县域重点产业链量身定制方案;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等新业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共享金融红利。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银行可通过投贷联动、银团贷款等多元方式,为农村公路、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提供资金;推出专项信贷,助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在县域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精准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赋能乡村治理,银行要挖掘“农文旅”潜力,探索景区经营权抵质押新模式;借力金融科技,深化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提升农村数字普惠水平;完善信用体系,优化助农取款、移动支付等基础服务,让金融触达“最后一公里”。

机制建设方面,银行要主动参与农村产权流转,盘活资源资产,探索农业设施、畜禽活体抵押融资;结合自身定位,优化信贷配置、强化授信管理,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政策落地离不开协同保障。银行要发行乡村振兴专项金融债,扩大资金投放;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发挥增信作用,降低融资门槛;同步做好宣传、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持续优化举措,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