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农村金融时报】
立夏以来,各地田间机声隆隆,随处可见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将成熟的小麦整齐地切割、高效地脱粒……今年“三夏”期间,一批高端智能、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为夏粮丰收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
据记者了解,今年夏收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超20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以上。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吕修涛介绍,“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多部门,聚焦农业生产急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推进国产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了75%,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1%和88%,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破解农机装备发展痛点
农机装备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力量的精准滴灌。近年来,金融机构针对农机行业特点及不同类型主体的融资需求,推出一系列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购机难、贷款难”的行业痛点。
多元化信贷产品是破解农机行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金融机构针对农机行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创新融资租赁、抵押、还款等方式,设计多元化信贷产品,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机装备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各环节。比如,光大银行推出“万台农机更新计划”,以设备升级和以旧换新为抓手,围绕农机生产、销售、购置全链条,构建“金融+农机”服务生态,推动农机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针对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农机购置痛点,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银行根据自身优势及发展情况,设计了差异化服务方案。以盐山联社为例,该联社一方面为不同经营主体量身定制贷款方案,比如,优先满足收割机、播种机等关键农机的采购需求,确保方案灵活适应农场规模化经营或农户小规模生产的差异,有效解决融资门槛高和需求不匹配的痛点;另一方面,通过下沉一线进行精准调研,建立需求台账,实现农机贷款“特事特办、即来即审”,同时使用移动设备现场签约放款,保障资金当日到账,大幅缩短传统贷款审批周期,解决了审批慢、放款延迟等效率问题。
盐山联社相关负责人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盐山联社还在信用体系建设和供应链方面进行了创新,围绕“一池两新万企”行动,开展新“双基”共建,通过金融知识普及完成重点乡镇信用评级,提升授信覆盖面,同时推广线上供应链融资,支持农机经销商缩短采购周期,减少因信用不足或供应链中断导致的购置障碍。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金融机构这些创新模式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我国农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上述盐山联社负责人认为,中小银行面临如下挑战:一是资金瓶颈问题,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普遍面临融资难、贷款额度不足的挑战,导致农机购置受限。二是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农村地区信用数据缺乏,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经营主体的还款能力,增加了信贷风险。三是服务效率相对较低,传统贷款流程繁琐、审批时间长,无法满足农机购置的季节性、及时性需求。四是覆盖面和普惠性不足,中小金融机构资源有限,难以全面覆盖偏远地区或小规模经营主体,导致服务不均衡。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当前中小银行在支持农机装备发展方面的主要困难,首先是“贷给谁”不清晰。县域农机需求方小而散,中小银行缺乏对种粮大户、合作社、小微农机企业的精准画像,信息不对称导致不敢贷。其次是“靠什么贷”不足。农机装备“轻资产、高折旧”,传统抵押模式下评估值低、处置难,加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不完善,农机具抵押登记、动产质押公示配套跟不上。再次是“贷多久”错配。研发型农机企业技术攻关周期为3年至5年,而中小银行信贷产品普遍为1年至3年,期限错配造成续贷频繁、流动性压力大。最后是“风险谁担”缺位。基层担保、保险体系覆盖率低,农机专项再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模有限,中小银行独自承担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放贷意愿不足。
当前我国农机装备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完善农机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支持效能,是中小银行开展农机金融服务工作的关键抓手。
上述盐山联社负责人建议,一方面,深化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继续推广移动设备和线上平台,实现贷款全流程数字化,进一步提升农机金融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针对农机贷款建立更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结合需求台账数据动态调整贷款政策,同时加强金融知识培训,提升客户金融素养,确保贷款的可持续性。
“一是拓宽抵质押物和融资渠道,构建‘信用+权利质押+供应链’产品矩阵。如将农机专利、软件著作权、政府补贴受益权纳入可质押范围,开展应收账款、票据、订单质押融资;依托核心整机厂或经销商开展供应链金融,对上下游企业提供‘链主信用+数据风控’线上批量授信。二是单列信贷计划、组建专营机构,如在总行设立‘农机金融部’,在国家级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机产业园设立‘农机支行’或专营团队,实行名单制管理、差异化考核。”柏文喜说。
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方面,柏文喜建议,推动地方政府设立农机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或贴息资金池,对中小银行农机贷款损失按一定比例补偿;同时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保证保险,形成“信贷+保险+担保”的多重风险缓释结构。
(通讯员石金魁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