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帮扶中小微企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采取更有力措施,让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惠及广大企业,更有效帮扶中小微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银行业响应积极,纷纷探索结合质量融资增信要素,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并加强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强化银企精准对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在质量融资增信领域的创新举措,将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质量融资增信,银行可更全面评估企业实力,精准定位优质中小微企业,为其提供与其质量水平相匹配的金融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质量提升与金融支持良性互动。
开发特色产品与服务
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在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质量创新等五个方面所具备的能力、资质及获得的荣誉等重要信息。
一直以来,银行业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信贷评价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
各银行积极争取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数据直连,将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产品抽检合格率、质量违法违规记录等纳入授信评估模型。比如,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推出的“深质贷”产品,整合相关数据指标,形成动态“质量画像”,为质量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最高5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
充分借助企业质量信誉的作用支持企业融资,也是银行开展质量融资增信的方式之一。据悉,去年11月18日,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多部门出台《厦门市质量融资增信工作实施方案》,将企业质量信誉作为融资增信依据。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快速响应,在厦门市率先推出“鹭质贷”产品,该产品单户最高授信额度可达500万元。在服务流程上,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充分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为经营主体打造全流程便捷服务体系,支持线上线下多渠道申请。
“我分行安排专人跟进签约企业授信需求,提供绿色通道,确保企业融资需求得到高效响应、精准对接,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与获得感。”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表示,银行可构建“质量+金融”双维度评估体系,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标准达标情况、品牌价值评估等核心指标纳入信贷评审模型,设计“质量贷”“标准信用贷”等专属产品。对于获得政府质量奖、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企业,银行可给予无抵押信用贷款或利率优惠;针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质量认证供应商,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通过动态监控订单质量数据调整授信额度。同时,可以联合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推出“质量保险+融资”组合服务,企业以质量责任险保单增信,银行据此提供流动资金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信息共享与精准对接
为实现银企精准对接,银行业还积极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等对接,共同推动构建质量融资增信信息共享机制。
一方面,银行业借助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实现质量融资增信要素的数据互通与信息共享。通过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各银行可及时获取企业的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等相关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质量水平,为信贷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另一方面,银行业与市场监管部门等密切配合,开展调研活动,下沉对接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依托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搭建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各银行能为企业提供政策发布、精准推送、解答解读、申报兑现、评价跟踪等集成服务,确保企业及时了解并享受质量融资增信政策的支持。
同时,银行业还注重优化自身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各银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对信贷流程进行再造和业务创新,通过建立自动化信贷审批系统,利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和企业的其他相关数据,实现快速、精准的审批决策,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为企业提供更便捷及时的资金支持。
郭涛认为,银行需构建“政银企”数据枢纽平台,打通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知识产权等部门的数据壁垒,构建企业质量信用画像。同时,可与行业协会共建质量评价指标库,将行业质量标杆、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数据纳入风控模型。在技术方面,可运用隐私计算技术确保跨部门数据“可用不可见”,通过区块链存证质量认证信息,提升数据可信度。此外,银行还可联合地方政府建立“质量融资企业白名单”动态发布机制,根据名单主动对接,配套绿色审批通道,实现融资需求精准匹配。
随着银行在质量融资增信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将受益于这一政策红利,实现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