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5月05日 > 总第682期 > A4 > 新闻内容
应对气候变化 “金融”与“气象”跨界合作助农护农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有所增加,农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器,在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益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保险投保率和保障水平取得显著提升。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协同创新发展,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据黑龙江省气象局消息,4月2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气象局联合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呼兰区支公司召开“智联气象 护航农保”专题研讨会,共商建立“气象+保险”协同服务体系,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持续性威胁,推动农业保障体系智慧化转型。

同样在4月24日,内蒙古气象局发布消息称,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达成共识,共同强化气象监测数据和技术在风险减量、精准投保理赔、保险产品创新中的应用,共推内蒙古“气象+保险”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出,气象部门与保险机构近年合作不断加强,共同应对农业生产面临的气象灾害挑战。

当下,如何才能更好促进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深度融合,进一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等部署要求,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进步,气象预报核心技术向自主可控迈进,构建全球智能预报业务体系,实现提前一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3天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在气候预测方面,可提供未来60天内及月、季、年分灾组、分区域、多时效重大气象灾害事件监测识别、风险评估预估、风险区划产品。”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迪告诉记者,这些技术突破为气象服务农业保险打下坚实基础。

在气象灾害相对频发高发的广东,由于沿海受台风影响较大,政府更注重深化“气象+保险”合作,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以“气象+保险”服务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效能,更好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大局。

“我们正持续推进保险气象服务。联合政府、保险等部门,形成‘气象+金融’服务模式,即险前、险中、险后全链条保险服务模式。”广东省气象指数保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唐力生介绍,希望通过“保险+气象+气候”模式分散保险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金融气象指数平台去年3月份启动,现已形成覆盖气象敏感行业的金融气象指数体系。

“平台构建一套科学客观的气象指数,表征经济实体在特定气象条件下的风险敞口,为我国金融机构管控自身风险、气象敏感行业趋利避害提供度量气象风险的标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业务科技处处长高峰介绍,“我们计划结合农业保险、风险减量、巨灾保险等金融场景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目前已研发完成金融保险证明和风险减量两个功能模块。”

“中国气象局已在加快推进中国金融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一体推进科技、业务、服务保障,不断增强金融气象发展能级,我们希望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与气象领域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更好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迪说,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深度融合,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