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
在传统抵押模式难以适配全部农业资产特性的背景下,银行需以系统性创新突破制度瓶颈、技术壁垒与模式局限,构建契合“三农”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沉睡资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资本”。
破解农业抵押融资困局,关键在于打破制度性梗阻,建立“确权—评估—流转-处置”的全流程制度框架。传统抵押融资依赖不动产,而畜禽活体、农业设施长期存在产权模糊以及难以抵押等问题。银行需协同多部门,构建三大制度支撑:一是建立动态资产确权机制,利用电子耳标、芯片植入等技术手段对畜禽活体进行个体身份识别与权属登记;推动农业设施产权界定,颁发权利凭证。二是完善抵押登记与价值评估体系,依托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立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将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纳入登记范畴;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符合农业生产规律的估值模型。三是构建抵押物流转处置通道,联合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资产处置平台,畅通交易、租赁或拍卖渠道,消除银行放贷顾虑。
信息不对称与监管成本高是农业抵押融资的主要障碍,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为此提供了技术路径。在活体抵押领域,银行应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动态监管,为畜禽佩戴智能设备,实时采集数据,依托区块链技术形成资产档案,实现贷前估值与贷后风险监测。在农业设施抵押领域,借助传感器网络与AI算法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评估设施价值与预期收益,达成“数据即信用”“场景即风控”,提升贷款审批效率,构建信用画像。
农业抵押融资的可持续发展依赖“政银企保”多方协同的生态构建。银行需跳出单一信贷服务角色,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同时,引入担保与保险机构形成风险共担体系,构建“抵押+担保+保险”的风控闭环;此外,强化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协同联动,将分散的农业资产纳入产业化链条,依托核心企业信用背书与数据共享,降低个体农户融资门槛。
农业抵押融资的风险防控要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全周期管理体系。事前建立严格准入标准,综合评估借款人多方面情况,引入行业专家评审。事中实施动态化风险监测,运用大数据技术追踪抵押资产状态,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事后完善市场化处置机制,与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建立资产承接通道,加强与司法部门协作。
总的来看,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抵押融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农”领域的深度实践。银行要以制度、技术、模式和风控创新,激活农业资产金融属性,让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