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江山千古意,风物数家村。沿着一条柏油公路蜿蜒而上,就能到达白云深处的古朴村落——湖北来凤县舍米湖村。
“近年来村子变化很大。”舍米湖村党支部书记彭南清表示,过去,不少村民守着老宅,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得益于农发行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村里打造了以“古宅、古树、古艺”三个元素为灵魂,集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于一体的传统村落。这只是农发行湖北来凤县支行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
金融活水“润”古村
山清水秀的来凤县内,19个纳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如点点繁星般散落于山水之间。但因当地产业弱势、劳力外流、老屋破损,部分古村一度形成“空心村”的困境。
如何打破这一困局,挖掘古村老屋时代价值,实现传统村落的“新生”?
农发行来凤县支行在省、州分行大力支持下,充分调研全县传统村落情况,找准村落保护利用切入点,采用“传统村落保护+经营联合体+特色产业”的方式,围绕当地独特资源禀赋和特色,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支持来凤县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建设项目。去年,该支行获批中长期贷款项目3.5亿元,现已累计按照工程进度分三批投放1.35亿元。
“农发行投入‘真金白银’,有力支持了传统村落古宅维护、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及消防防灾等设施建设,整治沟渠等公共环境,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来凤县传统村落复兴画卷由此展开。”来凤县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东生说。
产业融合促发展
农发行来凤县支行工作人员了解到,通过“项目规划、保护升级、村民主体、市场运营”等方式,来凤县可将文旅活动做为运营基础,把传统村落与农耕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乡风文明等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其发展价值。
位于湘鄂川三省交界的来凤县百福司镇兴安村,以吊脚楼出名,经修缮后的吊脚楼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每年鄂、湘、渝三省边区山歌大联唱,土苗儿女共赴兴安村,村民发展特色农家乐,收入持续提高。
“舍米湖村强项是土家文化摆手舞,不仅跳进了北京,还跳到了国外,发展文旅融合是最好选择。”百福司镇人大主席苏鹏说,该村培养了30名摆手舞传承人,“活化”传统非遗项目,还开展研学活动,促进餐饮、住宿、农产品消费等产业发展。
从旧司镇板沙界村入口顺路而上,一处处革命遗迹映入眼帘。走入村中,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改造成民宿,人来人往,感悟红色文化,体验乡村生活。
“张昌岐、吴郅堂等革命先烈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来凤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每年到板沙界村来开展党建活动的人特别多。”旧司镇副镇长张宏表示,近年来,板沙界村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研学基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的兴起,让村民们吃上“旅游饭”。其中,已有9户村民拿出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共计34间。
农发行来凤县支行坚持“一村一品”,推动生态宜居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不仅是上述3个村的显著特点,也是全县19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共同路径。
传统村落展新颜
金融活水来了,传统村落像春草一样复苏。农发行来凤县支行充分挖掘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中的内在联系,琢磨“土特产”三个字,开发当地特色农业、特色文旅产业,谋划三产融合发展新途径,促进文、旅、农融合,持续推进村落保护向纵深发展。
“农民得分红、企业得发展、产业得提升、集体得收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这盘棋走对了。”农发行来凤县支行行长李长清表示,传统村落保护变“整村开发”为“成片开发”,以传统村落为聚点,串珠成链,集中整合优化了农村分散、闲置资源,缩小了各村落间的发展差距。
在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实践中,也给传统村落赋予了“造血功能”。项目实施以来,来凤县有机藤茶、楠竹、黄精、油菜、酉水鸡等特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村委会组织村民直接参与特色产业项目发展,农户以土地或房屋经营权入股,按照股权比例保底分红或效益分红,实现了村落形态与发展业态的有机衔接。
(通讯员彭虎堂、黄玮玮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