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3月17日 > 总第675期 > A6 > 新闻内容
推动中小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多维施策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小玲 谢彭峰

【农村金融时报】

长期以来,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方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的存量风险正在有序处置,增量风险得到了明显遏制。

笔者认为,当前,应从如下几方面推动中小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中小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中小银行的主业是支农支小,必须牢固坚守服务本地、服务小微、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定位,要立足当地做精做细,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先进制造业、绿色产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首先,应创新服务模式。中小银行可依托地缘优势建立“社区银行+网格化服务”体系,开发小额信用贷、产业链金融等适配性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普惠金融风控模型,破解小微主体抵押不足难题。其次,应强化政策激励。监管部门可优化MPA考核体系,增设普惠金融、涉农贷款等差异化指标,适度提高不良容忍度。再次,应严控跨区域盲目扩张将信贷投放质量与高管考核挂钩,遏制短视逐利行为。此外,通过“精准滴灌”与“制度护航”双轮驱动,推动中小银行真正服务实体经济。

二是提高中小银行盈利能力。当前,中小银行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资产规模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大银行相对薄弱,息差收窄环境下,其经营劣势更为凸显。中小银行需聚焦主业,深耕本地市场,依托区域经济特色,精准开发小微金融、绿色信贷、乡村振兴等细分领域,降低对传统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搭建智能风控模型、构建开放银行平台,降低获客与运营成本,提升零售业务及财富管理等高附加值服务占比;推动中间业务创新,拓展供应链金融、投行业务及代销理财等轻资本业务,形成多元化收入来源。同时,需强化成本精细化管理,通过流程再造、智能客服等手段压降运营成本,严控不良贷款反弹风险,提升资产质量;在稳固存贷款等主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消费金融和金融租赁等业务,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是提升中小银行经营风险管控能力。中小银行应牢固树立风险合规意识,提升合规经营能力,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水平,防范化解不良资产处置、信贷资金审批等风险,严格管控重点领域和行业风险;运用大数据、AI技术优化信用评估模型,动态监测贷款集中度、流动性缺口等核心指标,建立智能预警系统,提升风险识别精准性和处置时效性。同时,应加强资本规划管理,通过发行专项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夯实资本实力,确保风险抵御能力与业务规模相匹配。

四是深化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中小银行需聚焦股东资质优化与治理机制改革。推动股权结构透明化,严控关联股东持股比例,建立“负面清单”限制高风险企业、空壳公司入股,引入注重长期价值的战略投资者,增强资本稳定性;强化股东行为约束,通过穿透式监管识别实际控制人,压实主要股东风险防控责任,严惩违规干预经营、利益输送等行为,建立股权质押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架构,优化董事会构成,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增设风险管理、关联交易控制等专业委员会,明确“三会一层”权责清单,避免内部人控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风险合规指标与高管薪酬、股东分红深度挂钩,推行中长期绩效考评,遏制短期逐利倾向。

五是加强外部监管部门间的联动。监管部门应严格实施农村中小银行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加快完善监管政策法规。同时运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式,强化同业业务、表外理财等重点领域穿透式监管,完善早期干预机制,推动风险化解关口前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审计等部门发现的问题应聚焦中小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关键人”“关键事”和“关键行为”,围绕“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的思路,严肃查处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实施差异化治理评级,对治理失效中小银行采取股东权利限制、引入托管等强制措施,推动“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或兼并重组,优化区域金融生态。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