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村镇银行作为“草根银行”,普遍规模小,存贷款业务多采用传统线下模式,手机银行及网上银行等渠道的开发使用往往落后于同业机构,品牌影响力也相对较弱。
在中小银行“开门红”业务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村镇银行究竟面临着怎样的难点,又将如何攻克难关,迸发出属于自己的“村行力量”?
近期,《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与伊犁国民村镇银行党支部书记、行长周信良就2025年“开门红”中各分支机构遇到的“酸甜苦辣”进行了交流。
开展多样化存款营销活动
在谈及目前银行存款营销情况时,周信良告诉记者:“我们很早就全力以赴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存款营销活动。各分支机构紧密配合,以月为周期,精心规划并实施存款营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深度融合存款营销与金融知识普及,还巧妙地把握住各类节日与重要时间节点,为客户带来新颖的金融体验。”
该行依托各金融服务网点,为客户提供实时、贴心、专业的金融咨询服务;同时,组织金融知识讲座、社区义诊等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进一步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提升银行的亲和力与认知度。
“在营销策略上,我们充分结合机构所在区域的特色,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同时,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资源,通过发布有吸引力的宣传内容、开展线上互动活动等手段,有效拓宽营销渠道,吸引大量潜在客户的关注。”周信良表示,“这些线上营销活动不仅提升了我行的品牌影响力,还为存款规模的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力促完成年度目标
对于伊犁国民村镇银行来说,2024年是成立以来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加剧,贷款利率大幅下降,对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经营效益都构成较大的挑战。
“2024年全行员工迎难而上,直面竞争,实现稳增长、降风险、强管理、增效益,基本完成年度各项经营指标,再创经营效益的历史新高。”面对挑战,周信良表示,接下来将根据发起行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策划2025年度“开门红”劳动竞赛,多措并举力争实现“全年红”。
那么,在实现2025年“开门红”目标的过程中,伊犁国民村镇银行又有哪些创新举措?
记者了解到,该行各团场支行利用地处农区特点,在保留柜面最低服务人员配备的基础上,由各支行长带队,全员出动深入拜访当地农户等经济主体。微贷中心、市场营销部及城区支行则根据城区及辖区商户分布特点,成立若干营销小组,按照“定格、定岗、定责、定人”工作要求,提前筛选网格名单,开展精准走访。总行领导和各部室成员参与支行驻勤,实时了解支行在网格普查中的困难,协助支行做好网格普查相关支持工作,上下协力拓展金融服务网格。
据该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行在营销过程中不断强化银企、政银纽带,领导班子带队实地走访调研民营小微企业并召开银企座谈会,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金融需求,通过走访座谈进一步拉近银企关系,为做好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此外,为不断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满意度,该行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的创建工作。
“截至目前,我行已分别在63团、69团、77团建立3个乡村振兴服务站点,以乡村振兴服务站点为圆心向周边团场辐射,切实满足农户、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各方面的金融需求,‘足不出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金融服务,查询账户、转账支付、申请贷款一站式即可完成。”周信良介绍道。
积极推进科技金融
近年来,伊犁国民村镇银行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践行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普惠金融产品线上化,风控智能化,以科技创新助力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据周信良介绍,该行全力构建“人在网中走、档在格中建、格格有服务”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结合农区和城区的差异进行设计。其中,农区以团场客户为抓手,批量覆盖“三农”客群;城区客户以工薪族、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为抓手,以逐户走访建档营销的方式实施开发,从而推动业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实现大零售PAD业务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行积极推进科技金融赋能,畅通全方位金融服务渠道,积极利用抖音、微信等线上渠道延伸银行服务半径,提升获客效率,全面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助力零售业务转型。
在贷款营销过程中,风险防控和合规管理至关重要。那么,村镇银行应如何持续加强合规管理、把好贷款质量关,做好客户评估?
对此,周信良表示,必须时刻坚守风险底线,完善规章制度,持续绷紧安全合规经营这根弦,强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不仅要实现贷款规模增长目标,更要有效识别业务风险。
“在实施零售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入微贷调查技术,通过有效的交叉检验,以客户第一还款来源为主,第二还款来源为辅,识别和研判风险状况。严格准入的同时,通过贷后管理综合管控风险,守住风险底线,提高资产质量水平,推动我们的工作向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周信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