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2月10日 > 总第670期 > A2 > 新闻内容
春节经济升腾“烟火气” 看建行如何助力“非遗年货”焕发生机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杨洁

【农村金融时报】

备年货、过春节是中国人团圆祈福的新年仪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在春节这个充满传统韵味的节日里,金融力量正助力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从建设银行获悉,该行以综合金融服务支持非遗年货焕发生机,推动传播春节文化,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使更多人读懂“老传统”背后的浓浓年味。

助力年画销往海外

年画始于古代“门神画”,绘有鸡、蜘蛛、蝙蝠、仙鹤、石榴、葫芦、菊花等吉祥物,色彩鲜艳,节日氛围浓厚。

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木版年画三大产地之一,杨家埠年画早在2006年就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钱没钱,买画过年”,这句盛行的俗语印证着当地人对年画的喜爱。走进杨家埠,街头巷尾都能见到制作年画的手艺人,绘画、雕刻、印刷、装裱……伴随着一道道工序的落定,富贵的牡丹、灵动的游鱼跃然而出,栩栩如生。

孙建科是土生土长的杨家埠人,他经营的潍坊永健风筝制造有限公司从事木版年画销售。近年来伴随企业发展,孙建科将杨家埠年画推广至海外,先后接到多笔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额订单。

“海外订单要根据相关要求重新设计、排版和制作,需购置大量原材料,公司流动资金出现不足。”今年春节前夕,接到订单后的孙建科在欣喜中也充满焦虑。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建行潍坊寒亭支行组织员工开展走访,为孙建科的公司提供245万元贷款,帮助他如期交付订单。

奏响弋阳年糕“新乐章”

“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每年春节前,江西上饶弋阳县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年糕,祈求新年顺遂。

弋阳年糕由当地特产大禾谷米为原料制作而成,因此又被称为“大禾米粿”,而“三蒸两百锤”的制作方法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里老表”品牌创始人许仕忠是这项技艺如今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

许仕忠介绍,其创办的阿里老表有限公司主推弋阳年糕,手工制作的非遗食品很快受到众多食客青睐,短短几年内,“阿里老表”迅速成为当地龙头标杆品牌。

为保证年糕口感和品质,许仕忠在弋阳县投资建设300余亩大禾谷种植基地,建立起从稻谷到成品的完整生产链条。“随着企业发展壮大,我还想在其他城市开设销售门店,扩大产业布局,但资金问题一直很难解决,还好建行给我送来‘及时雨’。”许仕忠笑着说,为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建行上饶弋阳支行为其提供80余万元贷款,帮助白润爽滑的弋阳年糕走上全国各地无数家庭的餐桌。

助花饽饽“蒸”出好日子

“过大年,蒸饽饽咯!”一到腊月,山东莱州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蒸饽饽。出锅时刻,锅盖一揭,水蒸气瞬间充满整个房间,氤氲的温暖成为许多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饽饽,即馒头,但胶东花饽饽比普通馒头大两到三倍,造型各异,独具特色,常见的双鱼饽饽形似双鱼,寓意年年有余,千奇百怪的神虫饽饽祈愿来年五谷丰登,石榴饽饽象征多子多福,还有鸳鸯、鲤鱼、龙凤等各种形态,承载着胶东百姓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向往,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地道莱州人,面点店老板刘英学会了一手制作花饽饽的绝活。“花饽饽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揉面时肩膀、手臂和手腕要协调用力,蒸熟以后,用刀、剪、笔来雕刻,以各种瓜果蔬菜汁上色,可以说每个花饽饽都蕴含着制作人的巧思,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提起花饽饽,刘英总是侃侃而谈。

建行烟台莱州支行见证了刘英从兼职做花饽饽到成立固定门店的过程。临近春节,该支行及时提供商户结算、普惠贷款等金融服务,支持她不断创新丰富饽饽种类,门店生意也越来越好,百岁饽饽、祝寿饽饽、新婚饽饽等特色产品广受欢迎。

“花饽饽蒸好啦!”又是一年春节时,食客们早早等候在刘英的门店前,透过冬日朝阳和出锅的水蒸气,刘英笑着招揽顾客,期待着又一年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