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1月27日 > 总第669期 > A3 > 新闻内容
富源县联社 “整族授信”“贷”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在云南省唯一的水族聚居地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群山环抱间,一片片翠绿的韭菜田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源自当地民众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富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富源县联社”)金融活水的浇灌。

古敢乡山川秀丽,民风淳朴,但金融服务覆盖不足曾是阻碍当地发展的一大难题。富源县联社从破解这一难题出发,将“整族授信”列为联社重点工程,通过调研问需、宣传激励、信用评级等措施,让金融服务真正走进每个家庭。

开展“整族授信”

让信用变资金

“若没有农信社的支持,我或许难以实现梦想。”谈及富源县联社,古敢乡补掌村韭菜种植户张忠云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

据了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张忠云渴望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提升韭菜品质。2024年,张忠云走进富源县联社古敢分社,想申请30万元小额信用贷款。古敢分社客户经理认真考察了他的资产、计划与还款能力。凭借优异的信用记录和稳定收入,张忠云成为“整族授信”的首批获益者,顺利获得了30万元贷款。

借助这笔贷款,他购置了先进喷灌设备等,显著降低了用水和农药成本,并提升了韭菜品质。如今,他的韭菜远销各地,同时带动了20余名乡亲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张忠云的故事,是富源县联社深耕普惠金融、深入落实支农支小责任的缩影。

据介绍,为有效推进“整族授信”工作,该联社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投入400余人次,历时2个月,深入古敢乡的村村寨寨,详细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需求和信用状况,真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同时,该联社通过“围炉座谈”、入户走访、微信群、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将“整族授信”的意义、流程、优惠政策送到家门口,激发了水族同胞参与信用建设的热情。此外,该联社坚持“应评尽评”的原则,严格按照评级标准,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真正让信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名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古敢乡3411户农户中,已评级授信户数高达3216户,农户评级授信率达94.28%。其中,887户水族同胞,完成评级授信户数863户,评级授信率高达97.29%。这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充分彰显了富源县联社“整族授信”工作的成效,也为后续的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富源县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邓郭丽向记者表示,将从供需两端发力,支持特色产业,在信贷扶持上做“加法”,在融资成本上做“减法”,在金融服务上做“乘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金融活水润产业

普惠金融暖民心

富源县联社以创新为驱动,推出“鱼米乡情贷”等专项信贷产品,助力古敢乡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在支持传统特色产业的同时,该联社还以实际行动守护水族文化瑰宝,对水书、马尾绣、吞口、端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助推非遗传承发展,为文化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深知传承之路的艰辛,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古敢乡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肖本枝对记者说,“农信社的贷款犹如雪中送炭,让我能够更好地开展传承工作,培养后继人才,让水族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古敢乡补掌村的青山绿水间,孕育出令人回味的“姜子鸭”。谢红长,正是这份乡愁味道的守护者。他凭借对家乡美食的执着,将自己的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而这背后,是富源县联社那笔关键的27万元贷款。

“感谢富源县联社,是他们的信任,让我的手艺有了更大的舞台,也让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谢红长激动地对记者说。如今,他的“姜子鸭”店已成为古敢乡一张亮丽名片,他和乡亲们一起,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家乡的美好未来。

截至2024年末,富源县联社累计为古敢乡授信2.07亿元,累计获贷农户1148户,用信1.04亿元,用信比例达50.23%。其中,水族同胞授信总额5039万元,已用信2317万元,用信率45.98%。

“‘整族授信’不仅是金融服务的创新,更是信用与信任的双向奔赴。”富源县联社党委书记张涛向记者表示,未来将持续扩大授信覆盖面、创新金融产品、深化信用宣传、完善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信用”变“资金”,在古敢水族乡,金融的暖流正在田间沃野中涌动,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讯员黄合建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