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长灵
【农村金融时报】
“老字号”品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多已成为当地知名的文化名片。对于很多人来说,老字号是记忆里的一家铺子、一种味道、一抹乡愁。
近年来,老字号在不断传承中坚持守正创新,保持“容颜不老”。工商银行普惠金融着眼于惠企利民工作,以金融之力赋能传统美食“出圈”,助力福州肉燕、福饼等老字号店铺“增味添香”。
助力老味道传承
街头巷尾,一阵阵木槌声此起彼伏,循声而去,只见几位老师傅扎着弓步,一槌槌敲打着面前的肉团。老师傅们槌打的是“燕皮”,是制作福建特色美食——肉燕的重要原料。
陈超是老字号“依海肉燕”的传承人,从17岁开始做肉燕,他的理想是把肉燕制作手艺发扬光大。据陈超介绍:“想要做出理想中的肉燕,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原材料需取新鲜猪后腿肉,剔除油腻部分,去皮膜筋骨,经过千锤敲打,再经过拍、压、擀、碾等工序,最后制成薄如纸、色如玉的肉燕皮。包的时候,样子也要讲究,圆头散尾,形似飞燕。”
一道道工序,是190多年福州肉燕的传承。要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既要在工艺上守正,严格制作步骤,保留独特风味,又要在推广上创新,紧抓岁末年初、春节临近的消费契机,升级品牌、拓展线上消费渠道。在此过程中,大量的资金支持必不可少。
在工行福州分行联合福州商标协会定期举办的会员活动中,工行福州鼓楼支行工作人员了解到陈超的业务发展规划及资金需求,随后工作人员多次走访企业,向陈超详细介绍了“福州商标贷”的成功案例及产品优势,在一周内为其成功发放300余万元普惠贷款。之后,陈超迅速将资金投入产品升级和推广中,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加大马力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消费契机。
促舌尖经济烟火升腾
销售火热的不止肉燕,还有一家福饼老字号——“百饼园”。
走进福州百饼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制作车间,工人们熟练地处理着产品。企业负责人吴勇鸿对记者表示:“得益于工行贷款支持,2024年公司线上销售很火热,订单量同比增加20%。”
据吴勇鸿介绍,2023年12月份,福州百饼园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福州商标贷”,在工行福州分行成功获得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电商平台,加大线上推广力度。2024年,公司收获颇丰,历史成交单量突破100万笔,各平台店铺粉丝总量达5万。
老字号企业面对市场变化和新兴品牌的推陈出新,需要持续优化其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创新,也少不了持续的资金投入。
“好在工行福州分行及时和我们沟通政策,通过线下核实、线上提款,短短几日,公司便获得接续的资金支持,一下子打开了经营局面。”吴勇鸿表示,“消费者的需求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而工行的支持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加速器,让我们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底气更足、信心更多。”
让无形资产“焕新”企业活力
“福州商标贷”是工行福州分行推出的区域化数字普惠产品,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充分挖掘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商标价值,依托模型底座,筛选目标客户,测算授信额度,为客户在线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将“无形资产”变为助力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
2024年以来,为推广“福州商标贷”,工行福州分行在工行福建分行带领下,联合福州市工商局、福州市知识产权局、福州市商标品牌协会举办了多场主题对接活动,依托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积极拓展合作覆盖面,推进“福州商标贷”业务发展。同时,工行福州分行积极走访福州当地老字号企业,摸清市场情况,推进精准对接,提供特色化融资支持。截至2024年12月末,“福州商标贷”共服务福州地区小微企业10余户,累计发放贷款超2000万元。
在金融活水的滴灌下,带着“福州印记”的小吃、美食,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工行福州分行持续完善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主要赋能手段的数字普惠发展模式,一笔一画,精准、稳健、扎实做好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与适配性,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工行力量。
(通讯员王卿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