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1月13日 > 总第667期 > A4 > 新闻内容
江西抚州:绿色金融赋值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郑长灵

【农村金融时报】

自2019年9月江西抚州获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以来,抚州市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在生态产品确权、核算、评估、交易、补偿等方面积极探索,在绿色金融创新、拓宽价值转化路径等方面主动作为,用金融钥匙打开生态价值转化之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赋能增值”。

“我们公司在抚州资溪将投资13亿元,规划林下种植面积6万亩,打造集林下灵芝种植基地、灵芝深加工基地、活体灵芝盆景文化基地、灵芝研发基地、森林研学基地和智慧数字林下产业体验中心于一体的林下经济全产业链项目。”江西罗山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山峰生态公司”)负责人聂绿云表示。

据介绍,抚州市资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7%,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8月,该县“两山”转化中心挂牌成立,借鉴商业银行的“存”“贷”理念,按照“分散输入、集中输出、综合收益”的规模经济思路,把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打造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提升和再保护的价值转化闭环,走出一条“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两山”转化之路。

在资溪县“两山”转化中心的帮助下,罗山峰生态公司不仅获得了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得到国家对其承包山林的权益保障,还在种植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的时候,通过该中心申请全国首创的“林下经济收益权”贷款,获得权证质押授信300万元,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

“经过几年的运行,资溪县的‘两山’转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市场化运营模式。”江西省抚州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抚州市通过总结这一市场化运营模式,接连成立28家生态专属机构和绿色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通过资源收储、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

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水域经营权、采砂权、采矿权、养殖权等权益性资产,以及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用地、农房、古村等,都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资源资产。抚州市南城县,创新河道清淤疏浚砂石收益质押贷款并成功投放3.2亿元,用于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让“淤泥囤积”变成“绿色活水”;抚州市东乡区,创新推出“畜禽智能洁养贷”贷款模式,有效解决了生猪养殖企业抵质押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抚州市金溪县,通过探索传统村落市场化利用模式,推出“古村落金融贷”。

“创新金融服务正成为抚州市各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共识。”上述负责人表示,在金融机构的“抢滩”介入下,抚州市各县区创新推出“生态信贷通”“古屋贷”“畜禽智能洁养贷”“林下经济收益权贷”等30余种专属信贷产品,实现GEP可质押、可变现、可融资。截至目前,江西抚州生态产品权益类贷款余额超500亿元,累计完成生态资产权属交易额近200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