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农村金融时报】
——截至2024年末,农发行绿色贷款余额达26784亿元
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202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聚焦绿色金融持续发力,一方面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另一方面聚焦主责主业,深耕“三农”沃土,擦亮“绿色银行”品牌形象,助力“三农”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从农发行获悉,2024年,农发行累计投放绿色贷款7106亿元;截至2024年末,全行绿色贷款余额26784亿元,占全部贷款27.8%;绿色贷款余额占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7%,有效弥补了“三农”绿色发展资金缺口。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是农发行打造“绿色银行”特色品牌的重要环节。
据农发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农发行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战略规划、公司治理、基础管理以及自身运营等各方面,持续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金融治理、管理体系,引导全行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环境、社会和治理能力。
在绿色金融治理体系方面,农发行发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24—2025年绿色金融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绿色金融目标任务、重点领域、治理管理、自身建设等,全方位提升“绿色银行”建设水平,同时建立绿色金融专项人才库,全方位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储备,提升绿色服务主动性、积极性。
在绿色金融管理体系方面,农发行也积极提供机制保障。比如,农发行给予绿色金融差异化支持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向支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效显著的绿色项目倾斜;持续优化绿色信贷管理,细化信贷全流程各环节管理要求,将气候风险纳入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开展信贷资产环境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研究;持续深化合规管理,开展绿色信贷专项审计,夯实管理基础。
聚焦重点领域
多举措优化绿色金融供给
除加强顶层设计外,农发行还聚焦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长江黄河等重要江河湖库污染防治等五大重点领域,通过优化绿色金融供给、创新信贷模式、加大筹资力度,支持了一大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果显著且社会效益突出的绿色项目。
在四川,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的马湖是全国第三大高山天然深水湖泊。湖区青山环抱、港湾深幽,湖水清澈湛蓝,湿地森林植被丰富,是四川著名的避暑胜地。
然而,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这一湖碧水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导致各种水污染问题频发。为守护小凉山深处这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马湖湿地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应运而生。
“获悉这一情况后,我们第一时间对接政府和有关企业,推动融资与融智相结合,提供了从项目申报到贷款投放的全流程、一站式金融服务,并在2个月内完成雷波县马湖湿地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贷款的审批和投放,贷款金额达3.38亿元。”农发行凉山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当地各级农发行共贷款5亿元支持雷波县马湖湿地生态修复,通过生态搬迁、复绿增林、土地复垦、莼菜种植等,打造集生态、景观、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廊道,助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提升。
雷波县马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只是农发行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典型。
在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方面,农发行积极稳妥探索碳排放权、碳汇权益、排污权等可量化交易的绿色权益担保方式,以及“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新模式,探索破解现金流管理难题,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信贷模式,落地了一批优质的绿色低碳项目,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在加大筹资力度方面,农发行丰富绿色债券发行品种,创新同期限要素的绿色债券和普通债券“孪生债券”发行模式,引导低成本社会资金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行累计发行绿色债券人民币1240亿元、欧元5亿元;全年累计申领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4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风电、光伏及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发行将引导资金精准滴灌“三农”绿色发展领域,提升全行环境、社会和治理能力水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