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衍水
【农村金融时报】
红色,是福建三明宁化县鲜亮底色。作为红军长征最远的出发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曾在这片红土地上开创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
1997年,农发行宁化县支行在这片红土地上应运而生,该支行秉持家国情怀,传承长征精神,在服务粮食安全、交通、水利、棚户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持续贡献政策性金融力量。27年来,该支行累计发放政策性项目贷款18亿余元,支持32个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累计发放国家专项建设基金6亿余元,支持21个重点民生项目建设。
全力打造“红色粮仓”
宁化是国家商品粮基地,是福建省产粮大县,享有“红色粮仓”之美誉。
农发行宁化县支行深入践行大食物观,认真落实地方党政关于“两米两茶一稻种”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做强“粮食银行”“农地银行”特色品牌。
“我们在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水稻种植和精深加工等粮食全产业链方面持续发力。”农发行宁化县支行有关负责人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重点支持宁化县高标准农田等农地项目建设,助力政府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凝聚新动能。
同时,该支行坚持“政策性收购+市场化运作”两手抓,累计为福建天力种业有限公司、三明河龙贡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发放贷款约5600万元,着力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
近十年,该支行累计发放各类粮油购销储贷款超6亿元,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农民稳步增收,助力革命老区谱写“春华秋实、五谷丰登”的美好图景。
用心孕育“幸福客家”
宁化是著名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也曾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在致力于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拔穷根”“摘穷帽”道路上,农发行宁化县支行围绕地方党政工作部署,抓住总行关于易地扶贫项目贷款特惠利率政策利好,获批福建省贷款金额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宁化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园区安置3亿元贷款项目,让4514名大山深处的群众告别危旧土坯房,搬进城区明亮新居,并因突出扶贫成效获评福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示范项目,让居者有其屋的美好夙愿变为现实。
同时,该支行坚持把握交通致富“金钥匙”,先后投入政策性信贷资金约1.5亿元,支持泉南高速宁化连接线、农村公路“上衔下延”等工程项目建设,为革命老区交通繁荣增添强劲动力,给宁化乡镇带来人流、物流、现金流,也让在外打拼、上学的宁化游子“回家”路更通畅。
倾情绘就“生态画卷”
在宁化县国有林场的林业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测算即将流转的天然林树木生长数据情况。建设国家储备林,是宁化县培育健康高效森林生态系统、全方位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农发行宁化县支行用好用足国家储备林贷款产品,紧密对接地方林业国企储备林建设资金需求,坚持融资融智一体服务,成功谋划总规模21万亩、总投资17.5亿元的宁化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为其授信13.85亿元信贷资金,补足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进一步缓解地方林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短突出问题。
“多亏农发行宁化县支行贷款支持,让我们的林地流转计划能顺利实施。”宁化县国有林场工作人员侯建宗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在绘就天蓝、水绿、山青的画卷上,该支行抓住国家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利好,落地全省系统首个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贷款项目,并接续发力,累计落地污水处理、森林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等绿色信贷项目6个、审批金额23.4亿元。
党建引领“为民之力”
作为当地唯一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宁化县支行坚持党建统领,创建以“擦亮红色初心、锻造精益匠心、砥砺实干匠心、净化纯洁真心”为抓手,以“振奋士气、振兴老区”为目标的“四心两振”特色党建工作法,并持续深化党建共建模式,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近年来,先后与宁化县财政局、宁化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化监管支局、宁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宁化县泉上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凝聚起共促乡村振兴的坚强合力。
同时,该支行坚持深入贯彻小微企业服务优化提升工程战略,聚焦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创新实施“园区贷”模式,构筑“企业资产抵押+园区保证担保”双重信贷担保体系,实现政银企“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三赢局面。
据悉,近六年,该支行已累计为6家涉农民营小微企业提供流动资金约2亿元,支持地方种业、茶业、乳业等特色产业发展。
(通讯员陈萍萍、张宇强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