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气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金融气象数据、产品、技术及人才资源双向聚合,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增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协同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的趋利避害作用,在气象指数研发、投融资产品开发、气象灾害风险减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气象+金融”成为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
保险业靠前发力
气象与保险均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保险业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日益紧密,通过开发气象指数保险、巨灾保险等创新产品,为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风险分散和保障机制,有效提升了社会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保”)与中国气象局自2018年起,就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多年来,双方在产品联合开发、技术融合交流、合作成果推广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推动气象信息在产品研发与理赔评估等环节的应用,共同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水平。
近年来,中国人保致力于开发开办气象指数类保险新产品,重点打造“保险+气象”产品体系,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精准服务“三农”的作用,有效弥补了常规种植、养殖农业保险产品的不足。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局与人保财险锡林郭勒盟分公司近日签订合作协议。双方重点围绕创新气象保险合作新模式、推动气象保险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科普宣传和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探索符合当地特点的气象与保险融合发展新路径,更好发挥气象对保险风险减量及灾害风险分散转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江苏省扬州市,今夏的超高温天气给水产养殖及主要种植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幸好我今年续保了螃蟹的‘气象指数保险’,最终收到9500元的理赔款,弥补了部分经济损失。”螃蟹养殖户老孙告诉记者,“这保险政策确实好,购买方便、理赔速度还快。”
据悉,“气象指数保险”是气象与保险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产品。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该保险能够迅速为受灾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其快速恢复生产,最大程度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当前,‘气象+保险’已成为广泛共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双方不仅可以联合优化、创新巨灾保险、指数保险等产品,还可以深化风险减量服务,持续推动保险从灾后补偿向灾前预警、灾中响应转变。
银行业迅速响应并跟进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之下,银行机构也迅速跟进,并与气象部门联合展开合作。相较于保险业,银行业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数据共享、技术融合、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等方面,旨在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近日,青岛市即墨区气象局与农业银行青岛即墨分行签署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三农”和乡村振兴需求,充分发挥气象服务金融的作用,加大海上渔业和农业领域金融信贷产品开发力度。据悉,双方将在气象服务金融信贷、防雷检测、服务气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即墨气象高质量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与气象部门携手,合力打造即墨本地特色的创新气候信贷产品,为农行金融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增加气象助力,同时从气象科技服务角度,降低信贷和融资风险,为即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湖南省,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与湖南省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数据共享及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人才联培交流机制、项目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在省农行业务领域的服务,深化金融气象数据融合技术研究,探索金融气象服务应用新领域,推动全方位金融气象宣教活动,拓展金融服务气象的广度和深度。
“银行业与气象部门的合作逐步深入,通过数据、技术、产品等的融合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位银行资深从业人士告诉记者,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金融业和气象服务的效率和保障能力,而且对于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提供了更精准的风险管理和灾害应对策略。
期货业积极应对
随着气象与金融行业的交叉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健全天气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聚焦天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各期货交易所积极响应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着力推进有关天气指数及其衍生品的研究与应用,为相关主体提供了规避天气风险的全新风险管理工具。
近日,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发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气温指数”,包含最低气温指数、最高气温指数、日均气温指数等6个子指数。这为企业应对天气风险、实现稳健经营提供了有力抓手和工具。
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目前已开发应用了北京“果树寒潮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河南“主粮作物冻灾指数保险+衍生品”、黑龙江“玉米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衍生品”、湖北“小龙虾高温指数保险+衍生品”等多个关联“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的“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项目产品。
“有了这个产品,我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粮食作物被冻坏了,可以安心种粮了。”周口市的种粮大户老张说。
截至目前,包括大商所、郑商所在内的4家交易所均在针对天气衍生品的研发实践中迈出了关键步伐,通过创新衍生品为实体经济应对气候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1日,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V1.0)发布,针对能源、农业、交通、电力行业的应用场景,创新构建出与实体产业在生产、经营及管理等方面气象风险敞口相匹配的金融气象服务产品,为气象部门更好地服务金融行业,拓展专业气象服务新赛道,形成气象服务金融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如何推动金融气象的协作?根据《意见》,到2025年,业务协同、保障有力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初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减量作用有效发挥,金融气象指数产品更加丰富,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气象服务模式,气象与金融协同发展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到2030年,营造有利于气象与金融深度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标准体系更加完善。金融气象数据、产品、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的聚集效应有效发挥,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气象与金融协作的效率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