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农行四川广安区支行因地制宜服务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产业
土特产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近年来,农行四川广安区支行因地制宜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以综合化金融举措支持乡村“土特产”发展,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融活水润茶园
“你们来得正好,这是最近采摘的茶叶,我泡上几杯给你们尝尝。”见到前来走访的农行广安区支行工作人员,广安市野春芽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学琼停下手头的工作,主动打招呼。
“多亏了农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今年春茶长势良好,这片茶园预计收益300余万元。”汪学琼信心满满地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据了解,茶叶采摘后,必须当天交给加工厂杀青,否则炒出来的茶叶就会变成次品,卖不上价。为了不误茶期,急需流动资金支付采摘劳务费和新机器设备购置费,春茶销售市场行情又不明朗,导致汪学琼信心不足。
在了解到茶企的需求后,农行广安区支行立足实际,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客户经理到现场调查,量身定制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短时间内为其发放贷款30万元,并用足减费让利政策,保障茶农经济利益,全力支持茶叶产业链发展。同时,该支行聚焦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产业,深入调研对接企业资金需求,优化信贷流程,高效投放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了该公司当前资金短缺且无抵押物担保的困境,以有力金融举措“贷”动了茶产业发展。
奏响产业“椒”响曲
“能走到今天,多亏了农行的帮助。”回想创办合作社的艰辛,广安市两江灯晃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炜向记者感慨道。
据介绍,2018年,在外地打拼的周炜怀着一腔热忱回到老家,拿出全部积蓄创办了花椒种植合作社,准备靠种植青花椒带领乡亲们致富。在村民们的积极响应下,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1000余亩,并全部种上花椒幼苗。经过几年的精心呵护,千亩花椒园进入丰产期,看着簇拥在枝头的颗颗青花椒,周炜心中喜忧参半。
千亩花椒园的采摘绝非易事,思考再三,他决定通过剪枝烘烤的方式进行。经初步估算,购买采摘烘烤设备需要资金上百万元,这让他犯了难:“当初储备的所有流动资金都用在了购买花椒幼苗和后期养护中,眼看着花椒一天天成熟了,我却没有足够资金去购买采摘烘烤设备。”
心急如焚的周炜找到了农行广安区支行。该支行了解情况后,随即派出客户经理到花椒园开展实地调查,得知他抵押物不足后,主动帮助他解决问题。拿到农行“惠农e贷”贷款资金的周炜购置了烘烤设备,顺利解决了采摘难题。
据悉,该支行持续加大对当地花椒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在“农银E管家”、兴农商城上线花椒产品等,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推动青花椒产业持续创新、提质增效。截至目前,该支行累计向当地花椒产业投放贷款5400余万元。
种出致富新硕果
走进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茶花村的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紫黑色的葡萄掩映在繁密的绿叶中。
几年前,在外地做生意的李春霞回乡探亲,了解到茶花村正在发展葡萄种植时,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后来,李春霞在茶花村利用流转土地,建成170亩葡萄园,并成立合作社发展葡萄种植产业。
李春霞的创业之路并不平顺。基地里的葡萄开始挂果,但天气炎热,雨水较多,葡萄大面积溃烂并脱落,必须马上安装钢结构大棚进行避雨栽培,减少病害。但安装大棚至少需要投入几十万元,李春霞一时陷入资金困境。
农行广安区支行工作人员在开展“送贷下乡”过程中,了解到李春霞的困难,立刻到葡萄园开展调查,推荐了适合她的“惠农e贷”产品。随后,50万元贷款顺利到了李春霞的账户。有了农行的帮助,李春霞的葡萄种植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经过几年发展,基地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还发展了集观光旅游、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近年来,我们支行以‘惠农e贷’为依托,创新用好‘设施贷’‘商户贷’‘粮农e贷’等专项产品,成立信贷小组深入村社,根据农户种植规模和经营特点精准定制服务方案,满足农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急等问题。”农行广安区支行相关负责人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农行广安区支行已累计投放涉农贷款20.05亿元;其中,农户贷款6.02亿元,有效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通讯员李华、张瑞华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