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11月18日 > 总第659期 > A1 > 新闻内容
金融持续发力推动移动支付向县域乡村下沉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以来,“优化支付服务”成为热门话题,各地相继出台优化支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旨在提升支付服务水平、打通支付堵点。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成为行业聚焦点。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支付服务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对于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升级,进而促进“三农”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深化县域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正成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落实农村金融工作与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作。许多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支付+”更好地服务“三农”,给农村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支付便利。

在受访对象看来,拓展农村地区数字支付场景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农村地区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能为农村百姓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支付方式,提升支付服务的获得感。下阶段,应进一步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农村支付合作模式,加强对数字技术以及数字金融服务的宣传推广。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到,“持续拓展数字支付场景,推动移动支付向县域乡村下沉”。

今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力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在引导银行提升网点支付服务水平的同时,不断推进“一站式”金融便民服务站建设,让农户足不出户便可安全、方便、快捷地办理各类金融业务。

例如,人民银行安康市分行一方面持续引导涉农银行机构强化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提档升级服务点支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印发《安康市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工作方案》并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将县域及村镇银行网点适老化服务、银行卡受理、移动支付和现金支付纳入优化支付服务建设体系,一体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着力构建“银行网点柜面服务+惠农支付服务点+银行卡+移动支付+现金”的支付结算格局。

人民银行渭南市分行指导大荔县信用合作联社在“金融e站”布放远程视频银行助农终端,为村民提供缴费查询、账户激活、密码重置、小额信贷等“一站式、多功能、综合性”金融便民服务。

人民银行濮阳市分行指导基层银行网点完善上门服务工作流程、设立专门服务工作小队,不定期为老年客户集中办理社会保障卡业务。以农村支付服务点为载体,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小额资金支取、涉农补贴支取、转账汇款、水电代缴、社保医保缴纳等基础支付服务,满足老年人“足不出村”的一揽子支付服务。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推动移动支付向县域、乡村下沉,不但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服务覆盖面,让农村居民更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同时还能支撑农村电商、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也能借此提高金融教育广度,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

与此同时,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加强移动支付宣传工作,同时在支付选择上更为多元,并将支付与适老化相结合,优化对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

例如,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推出“农信易扫”收款码,支持微信、支付宝、信用卡、花呗、广西农信手机银行扫码等多种支付方式,为居民提供多渠道支付优惠。

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在营业场所播放反诈宣传标识,并利用营业网点外部LED电子显示屏幕滚动播放支付结算宣传标语,扩大周边居民对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知悉度。

江西万安农商银行对边远山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办理支付业务,同时有序推进金融便民服务站的建设,有效提升农村支付服务的普惠性。

莱商银行济宁分行打造一批“乡村金融家”服务团队,培育一批集信贷、支付知识的农村金融人才,提升农村地区支付、信贷等便民服务水平。

此外,也有金融机构持续聚焦乡村治理数字化、深度探索支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场景、新应用,通过科技赋能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记者了解到,在广东江门仁义村,银联商务针对村务管理和支付场景中的乡村缴费对账难、村务规范化管理不足、乡村数字化程度低等痛点,银联商务为其量身定制了“好乡村”智慧乡村综合解决方案,通过给仁义村委会和村民提供乡村缴费、乡村党建、村务管理、乡村治理等数字科技服务,消除政务管理与群众需求之间的信息鸿沟,助力实现乡村智能化管理。

加大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银行业通过不断下沉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县域银行机构实现100%全覆盖,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约98%;银行保险服务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

正是得益于此,农村支付环境近年来持续改善,但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部分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信息通信网络覆盖面和深度依然有待提高,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程度较低。同时,受制于业务规模、成本效率等因素,支付机构参与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不足。”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表示,加之农村居民使用数字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相对较低,存在“数字鸿沟”问题,不利于支付服务的拓展,难以适应数字化经济背景下支付方式加快迭代的趋势。此外,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与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的结合仍不够紧密,农村居民关于支付风险的防范能力依然不强,加上农村地区的金融人才相对匮乏,特别是专业化的数字金融人才,制约了支付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支付与消费场景紧密相连,但农村地区由于长期以来消费场景数量少于城区,且消费场景相对单一,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银行支付机构主动拓展的动力匮乏。

田利辉提到,农村地区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数字技能缺乏、部分居民不会使用数字支付工具等问题。与此同时,不少农村居民安全意识薄弱,易受网络诈骗等风险影响。另外,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单一,缺乏针对农村特点的定制化服务。

“优化农村支付场景建设需要加强基础设施,提升网络覆盖率和稳定性,并利用技术创新降低运营成本,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支付安全体系,同时还要不断开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数字技能和使用能力。”田利辉说。

邵科表示,下阶段,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信息通信环境,助力数字支付基础设施的规范化和系统性建设,同时加大农村地区物理网点、智能终端等方面的投入,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农村支付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加强对数字技术以及数字金融服务的宣传推广,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支付的认可程度以及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主动协助农村居民使用智能终端、手机银行。此外,完善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支付产品的风险防控系数、优化操作流程设计,全面提升农村支付安全水平。

“银行机构需要在创新移动支付相关产品、加大设备布设的同时,扩大在县域乡村商户、用户之间的宣传力度,做好终端消费者科普工作。监管部门也可鼓励支付市场主体如第三方支付、聚合支付等加入农村支付场景建设工作之中。”苏筱芮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